近日,羅馬尼亞《金融日報》、Go4it網站爭先積極報道了中國發明的新的防火防水紙張。
報道稱,在發明紙張近兩千年后,中國人目前又開發出了該材料的升級版。上海陶瓷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研究出耐水和耐火的紙張,咖啡或茶等液體導致的污漬也不會造成問題。新的紙張可以承受200攝氏度的溫度,還可用水對其進行清洗,且不會影響紙張上的字跡。
這種新的紙張由羥磷灰石納米纖維制成,該材料為鈣的一種形式,存在于骨頭和牙齒之中,而通常制造紙張的材料為紙漿。紙張由中國人于公元105年左右發明,直到11世紀才傳入歐洲,從16世紀開始,制造紙張的技術開始簡化,紙漿得以廣泛使用,促進了世界知識的快速傳播。
相關延伸: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杰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干之后剝離下來,可用于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用于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
可想而知,紙發明后,不但改變了“簡重而帛貴”的狀況,而且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所以造紙術發明家蔡倫一直受到中外人民的崇敬和愛戴。
——更多紙張知識,歡迎關注紙引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