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報道,1月23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作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在治理大氣污染方面,去年全市上下付出了巨大努力,廣大市民也積極參與、無私奉獻。但空氣中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實際下降了4%,相比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下降5%左右的目標還有一定差距。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僅在工業企業方面,2014年就有392家鑄鍛、建材、化工、包裝及印刷等行業污染企業關停退出。王安順在參加西城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必須摸清底數,加大力度。堅決退出一般性的產業,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業態清理出去,比如印刷等。”
■核心觀點
★如今印刷企業紛紛在減少用工、提高設備自動化程度,原因是:社會保險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偏高的員工流動率逼迫企業降低對技術人員的依賴,使用自動化設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
★我國582家出版社中,北京占了近半,環渤海地區與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三大印刷區域,其業務重心本就是為出版做配套。在出版業態沒有發生質變前,印刷依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積極發展數字印刷也是印刷企業應對傳統膠版印刷生產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環境污染的有效辦法,而且數字印刷設備占地面積相對較小,對員工的需求量更小。
★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絕不意味著就此忽視政府的作用,政府還需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為行業指明宏觀發展方向,讓政策發揮引領作用。
改革開放后短短30多年時間,印刷已經從最初的被政府稱為都市型工業、綠色工業、勞動密集型工業被大力鼓勵發展,到如今被某些省市列入清退清單。印刷業還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嗎?印刷真是污染大戶嗎?……筆者認為,業界與政府都到了對互聯網環境下的印刷業進行再認識的時候。唯有看清印刷業現狀,才能提出符合這個行業發展的合理化建議并制定出恰如其分的改革措施。
勞動密集型產業已成過去
印刷屬于從業人員多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嗎?其實歷史上的印刷業確實如此。伴隨著中華書局同步成立于1912年的上海中華印刷公司至今已有逾百年的歷史,最多時員工超過1800名。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印刷業安置了大量去農村插隊的返城知青,為保障社會和諧穩定作出了巨大貢獻。
那么現今印刷業依然是勞動密集型行業嗎?如今印刷企業紛紛減少用工、提高設備自動化程度,原因是:社會保險大大增加了企業的用工成本,偏高的員工流動率逼迫企業降低對技術人員的依賴,使用自動化設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設備的添置固然會增加折舊開支,但設備有助于確保印品質量的穩定,也可以有效控制支付員工工資帶來的變動成本。事實證明,以設備替代人力的趨勢還將持續相當長時間。
在比較中國與發達國家印刷業的人均勞動生產力時可以發現,2012年我國人均27.6萬元,美國為102.4萬美元,德國則達到150萬歐元。除了員工的敬業精神、生產流程、單位工價等客觀差別外,由于設備自動化程度不同導致用工數量的多寡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印刷業設備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必將有效改變這一狀況。
進一步細化到北京市印刷業的狀況。據統計,2012年北京市印刷工業總產值是271.23億元,居全國第10位,從業人員7.21萬人,按此推算,人均產出為37.62萬元,高出全國平均值36.3%,充分體現出了印刷重鎮的管理水準。北京市印刷業為地方經濟建設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印刷并非環境污染大戶
印刷生產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廢水、廢氣與噪音,對環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需要一分為二地來看待這一問題。以北京為例,圍繞北京地區印刷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北京印刷協會在2014年曾做過深入調查,為了體現公正,他們采樣并送交第三方進行檢測,結論還是很樂觀的。而且為了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近幾年來,印刷企業在經濟效益下降的情況下依然下大力氣發展綠色印刷,不少企業都已經取得了環保部頒發的十環認證資質。
令人遺憾的是,2014年北京市政府出臺的各項措施直指印刷業污染。2014年7月出臺的《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名錄(2014版)》中有了禁止“包裝裝潢及其他印刷中使用溶劑型油墨或溶劑型涂料”的條文;2014年10月出臺的《北京市工業污染行業、生產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2014版)》中,“絲網印刷工藝”“鉛排、鉛印工藝”“使用苯胺油墨的凹版印刷工藝”立即退出北京,其中包括“使用苯類、酮類有機溶劑的塑料印刷工藝”于2015年年底前退出的強制性規定。
此外,積極發展數字印刷也是印刷企業應對傳統膠版印刷生產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環境污染的有效辦法,而且數字印刷設備占地面積相對較小,對員工的需求量更小。但我國數字印刷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尤以數字印刷設備與耗材有待本土化、國產化問題突出。過度依賴進口設備和耗材導致數字印刷產品至今還缺乏市場競爭力,如果政府相關部門可以加大對綠色印刷過程中數字印刷設備及耗材國產化的扶持力度,這將對進一步改變我國的環保現狀產生促進作用。
一言以蔽之,印刷行業應該積極為改善環境而努力,但即便是上述被列入退出行列的生產工藝,其中也同樣有著先進與落后之分,有著對污染物進行處理與不處理之分,“一刀切”似的處理方式顯得不合情理。
網絡閱讀發展后仍需印刷
因為承擔著傳承文化、美化生活的功能,印刷歷來受到重視。盛世修典,于是宋有《太平御覽》、明有《永樂大典》、清有《四庫全書》,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說過:“印刷以智識供給人民,是為近世社會一種需要,人類非此無由進步。”當然,這是在互聯網沒有出現之前,但即便閱讀器(包括手機、電腦等)等各種閱讀方式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印刷也仍舊有很大的市場。
首先,印刷是一個涵蓋人們生活方方面面的產品生產者,它既可以印制供人閱讀的書報刊,還可以通過包裝來美化生活、確保產品運輸安全。據有關部門統計,2013年在我國印刷業的七大主流業務中(其總產值為6386.53億元),書報刊印刷的產值達到1231.7億元,占比19.2%;紙包裝印刷、塑料軟包裝及金屬罐包裝印刷產值合計達到4763億元,占比74.5%,是印刷產業中的絕對大戶。
網絡閱讀固然可能會對書刊印刷帶來影響,但對包裝印刷卻毫發無傷,談論印刷不能忽視占比巨大的包裝印刷。社會生活離不開食品、藥品,只要有這些產品就離不開包裝印刷,更何況還有其他各種需求巨大的包裝印刷。
其次,發展移動閱讀不等于徹底丟棄紙質書,從兒童到習慣閱讀紙質書的中老年人,紙質書有著相當一批擁躉。而且,有些感官享受非紙質書不能具有,一段時間以后,當移動閱讀成為人們第一閱讀選擇后,紙質書很可能依然有著自己存在的空間。比如6歲以下的兒童,無論電子閱讀器怎樣發展,為保護孩子們尚處于發育中的眼睛,他們可能就是紙質書的最忠實讀者。只是書刊印刷產值確有減少。全國582家出版社中,北京占了近半,環渤海地區與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作為全國三大印刷區域,其業務重心就是為出版業做配套。在出版業態沒有發生質變前,印刷依然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與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印刷應在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市場還需宏觀指導
印刷業這幾年的贏利能力在下降,主要原因是產能大于市場需求,于是市場那雙無形的手就依靠價格杠桿進行調整,企業也從傳統加工業向現代服務業的方向轉型升級。雖然對絕大部分印刷企業來說轉型升級工作依然處于進行時,但對已經找準方向并且明確了下一步發展目標的企業來說前景依然看好。
比如,江蘇鳳凰新華印務有限公司大力推進按需印刷,以此壓低圖書庫存,降低了庫存書報廢的風險;雅昌文化集團明確了從以印刷為導向轉為以引領文化藝術發展為導向,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為老百姓服務;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書刊印刷業內唯一一家獨立上市的公司,在發展云印刷以及書刊印刷和包裝印刷“兩條腿”走路的道路上堅定向前。印刷業正通過擁抱互聯網求得新生。在這一過程中,筆者建議相關主管部門拉企業一把。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然而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絕不意味著就此忽視政府的作用,政府還需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為行業指明宏觀發展方向,讓政策發揮引領作用。
這幾年,積極推進綠色印刷是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為協同推進改善環境采取的措施,效果顯著。不過推行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倡導綠色環保,但也要客觀評價印刷生產過程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重視綠色印刷,但也要從源頭抓起,重視設備及耗材產品的綠色環保;提高印刷工價,以應對實行綠色印刷帶來的生產成本增加等。以上問題應得到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
北京政策或將引發連鎖效應
北京作為首都,其一舉一動都會有溢出效應,如上文提到的近期北京市關于印刷業污染的眾多報道,已引發全國印刷界同仁對北京印刷業下一步走向的關注。
溢出效應對印刷專業院校的招生與印刷企業的招工帶來影響。與業內人士清楚了解企業狀況不同,學生和家長更多地是通過媒體報道來收集信息,因為社會對印刷專業認知度較低,印刷高等院校的招生本來就不易,現在對印刷行業的各種質疑更易造成社會對印刷業產生偏見,讓專業院校的招生難上加難。理所當然,這對印刷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同樣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不光影響當下,還會影響更遠。
其他的溢出效應就不一一贅述了。
客觀地說,進入“十二五”以后,印刷業早已不復改革開放初期“要掙錢,做印刷”的好日子,處于艱難的轉型升級中。如若可以通過本次探討令如上問題公開透明化,把深層次的問題梳理清楚,相信業界以及社會對印刷業將會形成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