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新聞不多,中國人四處散錢成了節日期間的主要新聞。
不用說,中國人喜歡旅游購物的地方,都成了當地商家的巨大歡場,首爾、倫敦等地均出現中文的商家促銷廣告。春節期間,又是中國人世界各地買樓的高潮。不久前,澳大利亞悉尼一處標價450萬澳元的別墅在拍賣會上流標,但春節前夕卻以480萬澳元的高價被中國人買去,此前24小時,另一中國人出價475萬澳元,第二位中國人為防止出現第三位中國買家,采用的是當場交易的方式。韓國剛剛拍了一部題為《超級中國》的系列電視片,影響不小,其中一集是“錢的力量”,記錄了中國人是如何在澳洲買房、在韓國買奢侈品以及在美國買企業的情形。總之,你若打開美國的《華爾街日報》或英國的《金融時報》,幾乎每天都有中國人滿世界當財主的新聞。
全世界都有金主散錢,可是只有當中國人開始滿世界充當有錢人的時候,才成了新聞。一是因為中國這個體量太大,哪怕只有5%的人有錢購買世界上的好東西,其規模足以讓世界注目;二是因為中國有錢人的喜好基本同一,要么是LV包包,要么是別墅豪宅,要么是名貴酒莊;三是中國人散錢也不按理出牌,那兩個買悉尼豪宅的中國人,不知是為了省去中介費還是為了盡快談成,繞開中介直接上門敲房主的門,這在當地房地產市場極其罕見。
中國有了富人,但中國還不是真正的富裕之國。雖然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經濟體,但中國的人均收入還不到美國人的五分之一。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中國遲早(最多10年之內)會成為真正的經濟最大體,中國的人均收入也遲早(最多20年之內)會達到美國目前的水平。想象一下,如果中國的人均GDP達到5萬美元,即目前美國的水平,中國人將如何影響全世界的奢侈品市場、房地產市場乃至所有資產市場?世界又將會如何?
不要以為上面所問不是問題,不要以為整個世界會和中國的富裕實現無縫對接。你只要想一想以下一個數字和一個事實,就會知道中國人真正富裕的那一天,會對世界造成多大的shock(震撼)。
中國有13億多人口,現在全世界所有富裕國家的人口加在一起不足9億,當多出一倍半的富人來到市場的時候,這個市場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隨著收入的改善,中國人吃的肉越來越多,以至于南美洲的巴西和阿根廷已經把越來越多的耕地用來種植大豆,以滿足中國為增加養豬所用的飼料而不斷擴大大豆的進口量。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假如全世界每人每年吃的肉和美國人一樣多,地球只能養活20億人。哥倫比亞大學這項研究的假設也許永遠不會出現,但中國人每人每年吃的肉遲早會接近美國的人均水平,而肉類消費總量早已超過美國。中國的土地資源無論怎樣精打細算地利用,也生產不出那么多的大豆玉米來滿足巨量牲畜所消耗的飼料。從整體上看,中國人今后會很富裕,會有很多錢,具有世界第一的購買力,但全世界是否能有序地生產出滿足中國人對更好物質的需求,未必不是一個問題。如果有哪位認為這是莫名驚詫,甚至無中生有,那就想想這兩年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專門針對中國人所設的奶粉限購吧。
很多年前,一位西方學者著文,稱倘若中國人某天吃的雞與雞蛋和美國人一樣多,整個澳大利亞的國土用來養雞都滿足不了中國人的需求。這篇文章過于夸張,觀點成了笑談。但倘若有一天澳大利亞富人區的房子幾乎都被中國人買了去(想想20年后中國富人群體的龐大規模),當地所剩無幾的富人看到周圍鄰居的“中國特色”:要么后院種滿了中國蔬菜,要么街區內整天麻將聲聲不斷,當地社會還會平靜地接受中國財富和中國有錢人嗎?如果還是今天的規則(實際上規則已經因中國人而有所改變),未來20年之內,來自中國的巨大財富足以使整個世界的市場結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一些變化,未必是人類的真正幸福,例如這些年周邊國家紛紛開設的賭場(連新加坡都開設了);還有一些變化,則是國外增加對中國的誤解:外國看到國人在外當金主散錢的一面,以為中國個個都是富翁財主。
中國的錢太多了,國內沒有那么多好的房子、家用物品甚至奶粉,把錢散出去也是一種平衡;但長此以往,給世界留下的恐怕還是一種土財主的印象:捧錢來時笑臉相迎,誰和錢過不去呢?轉過身去,心里不忘一句罵聲:依舊一個土財主,家里沒有好的東西,只剩下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