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較很多傳統設備制造商不靠機器賺錢、靠耗材賺錢的現狀,泰聯三維這樣“只賣設備,不提供耗材”的情況在我國的3D打印產業極為普遍,而不少國產3D設備用戶也正面臨在國內買了設備后依舊需要購買進口耗材的尷尬。
國產耗材為何短缺
據了解,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為尼龍、粉末、PLA塑料以及金屬四種,其中,PLA塑料的成本最低,金屬最貴。
以一款在醫療領域被廣泛應用的手骨骼模型為例,PLA塑料的打印成本約為100元,尼龍及粉末成本約為2000元,而金屬的耗材成本則高達上萬,他們打印一只手骨骼的模型也大多在8到10小時,往往打印公司會將這些打印產品以高出成本的一倍價格賣給顧客。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國產3D設備對應的耗材短缺主要源自兩個原因:便宜的賺不到錢,廠家不愿意生產,而貴的耗材現有技術跟不上,由于缺少政策扶持和補貼,廠家又不愿意投入資金和人力成本去研發。
“便宜的塑料及尼龍、粉末因為利潤空間有限,而且畢竟3D打印現在國內沒開始大規模應用,原料不能大規模生產,所以企業都不愿意去做,因為幾乎不賺錢。”在近日舉行的Inside3D打印產業全球巡展現場,一位業內人士向筆者透露了其中原因,“而金屬耗材雖然價格高一些,但是研發的投入也高,甚至不比設備少,而目前國內的扶持力度主要聚焦在3D打印設備上,很少有扶持原材料的資金進來,所以企業不愿意自己投入資金和人力去生產。”
據了解,在金屬打印應用較多的航空領域,目前國內多數的廠家可以生產幾十微米到幾百微米的金屬顆粒,但這種顆粒國內生產的品質與國外依舊存在較大差距。
以先前提到的Dex系列3D打印機為例,泰聯三維的一位內部人員告訴筆者,該設備前后的研發耗時約8個月,主要的研發資金則來源于上海產業研究院成立該研發項目時撥付的上百萬元資金,目前該產品泰聯三維的售價為8.5萬,而國外對應的進口設備則售價高達20萬。“如果沒有這筆研發經費,我們的機器不可能賣得這么便宜,目前國內在設備上的扶持力度還是比較大的,但是耗材上的扶持就弱一些。”該內部人員透露。
“客戶在購買了我們的產品以后,可以自行購買進口的耗材,材料的花費并不太大。”該內部人員對筆者透露,“因為本來我們的機器就是仿制國外的設備,所以并不太方便從同樣的廠家那里購買材料再提供給客戶,只能他們自行購買。”
依賴進口局面亟待改變
根據知名市場研究機構Gartner對未來幾年的3D打印技術市場做出的預測:在未來的3至4年內即到2019年,發達世界中有10%的人將會穿著3D打印產品或者在他們的身上有3D打印的東西,尤其是3D打印技術將在醫療保健和消費制造業有更突出的表現。這表明,將有數億乃至6億人會在未來三四年里使用3D打印產品——這個數字令人吃驚。而在我國,根據今年5月國家頒布的《中國制造2025》,作為一項前沿性的基礎性制造技術,3D打印在醫療方面的應用也被涵蓋在中國未來十年大力推動的領域之中。
一些業內人士告訴筆者,3D打印在國外已經發展20多年,而在我國是近兩年才有所發展,目前行業內還是處于一窩蜂制造設備階段,離真正完成設備、原料、設計軟件、服務供應等上下游的完整產業鏈閉環還有很長的距離。
“如果沒有發展與3D打印技術相匹配的新材料,一旦國外采取一些限制措施,那么我國的3D打印技術與產業化發展的規劃可能面臨‘無米之炊’的情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關橋表示,“改變耗材制造依賴進口新材料的局面,時不我待。”
在上市公司中,涉及金屬類等高難度3D打印材料生產的目前僅有包括銀邦股份、安泰科技等不多的公司,而這些公司也均僅處于研發階段,尚未能大規模向市場供應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