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不只發生在印刷生產車間里面,從以前用電話線、網絡寬帶到今天的移動網路,從FTP、QQ、微信到網路門戶,從印前到印后都可以找到許許多多適當的技術來幫助生產。
技術供應商通常專精于某一段的數字化工藝,想盡辦法利用軟硬件幫助印刷廠解決最重要的工序瓶頸。技術供應商幫助第一家印刷廠提高了效益,就會去幫助第二家、第三家……這是技術供應商的天職,就像印刷廠找到一家客戶,就會想到去開發第二家、第三家類似性質的客戶,這都是一樣的生存邏輯。
另外,通訊的發達讓數字化生產和印刷生意模式被模仿和復制,個別特色逐漸模糊,于是供過于求就出現了。
一樣的產業發展過程,只有少數同行走出了供過于求的紅海。大家從印刷展覽會上看到相同的新技術,遇見相同的技術業務員,理應擁有相同的知識。那為什么今天有些印刷廠還在煩惱到底要轉型還是要再造?有些印刷廠卻早已畫好藍圖,大步向前?
什么樣的知識落差,會造成如此不同的現狀?
臺灣一家廣告公司為了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找人寫了一個AI軟件的插件。這個過程給了我們一個從不同角度看待印刷技術的啟示。
臺灣這家廣告公司需要幫助一家品牌公司重新編排廣告版面,并且幫忙印刷海報。品牌公司設計好一張營銷海報,交給廣告公司,要求印刷成不同尺寸的海報。廣告公司必須找許多人把原來的設計稿,利用AI軟件重新把版面上既有的物件排列成不同尺寸的海報。
一個品牌行銷活動的海報要貼在不同的景點,尺寸無法統一,這就造成了巨大的修圖工作量,廣告公司不得不請一大堆AI軟件專家來趕工。
有一個設計師發現AI軟件可以把一個接一個的功能操作排列起來,定義成一串指令集。于是他們找來一個軟件高手,把指令集寫成AI軟件的插件。“買不到的新技術”解決了這家廣告公司需要大量人力和效率低的大問題,企業競爭力提升了一個檔次。
今天技術越來越成熟、通訊越來越發達,只要同行能買到的技術,競爭對手沒有買不到的。
那么,買不到的新技術如何取得?
專業領域的敏感度(Domain Sense)。
什么意思?
重點工序由于占據了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成本,所以這些工序早已經被數字化了,但是對于銜接重點工序之間的關節,以前大家都認為用人來管理就行了。用的人力有限,也沒有印刷廠愿意花錢去找技術來處理,也不適合一家技術供應商去開發新產品。
成功的印刷廠找到訂單增加的生意模式,立刻發現人力“關節”變成了瓶頸,于是找人寫電腦程序來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以后,就知道所有的關節都可以被解決,食髓知味的印刷廠就變成了IT公司,不是專業寫軟件的公司,而是知道如何用IT方法來解決印刷廠管理的公司。
除了身臨其境的印刷廠經營者以外,沒有人知道“關節”在哪里,如果他平時也關心數字化技術的演變,就知道他原來認識的技術供應商買不到的這一段解決方案,專業領域的敏感度可以讓他知道哪些“關節”需要解決以及找誰來解決。等到他找到了合適的IT技術,識別能力就慢慢積累起來了。
成功的網絡印刷公司如臺灣健豪、香港保諾時,建立的競爭力門檻都不是所謂的重點技術,也不是超級印刷機或后道加工設備,而是一個個解決“關節”的非典型IT技術。
1932年的愛因斯坦已經是美國加州大學的教授,他當時擁有的知識可能還不如今天一位用功的高中生。因為知識有時間表,隨著時間移動,重點技術終將成為普通常識。
印刷廠想要發展自己的特色,眼光只聚焦于重點技術,就會失去專業領域的敏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