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利鑫和他的徒弟們: “密室”中見境界
職業:保密車間工作人員
時間:4月18日15點
地點:北京新華印刷有限公司
在北京新華印刷有限公司的廠區內,有著數個大大小小的保密工作室,保密印制任務一經下達,它們會隨即啟動。豪華裝訂部內就有專門的裝訂保密車間,“只有在保密工作的空檔期才能打開門給你們看下,但嚴禁拍照。”有幸在這樣的空檔期,記者跟隨北京新華印刷豪華裝訂部車間主任馮利鑫一同走進了這樣一間“密室”。
之所以稱之為“密室”,是因為在四面潔白的墻壁上,除了兩扇鐵門,沒有一扇窗,能見到的只有入口處墻壁上醒目地貼著以紅色字體為題的保密條例,以及墻上不時閃爍著紅光的監測攝像頭。紅色警示時刻在提醒著進入這間保密工作室內的工作人員,謹記使命。
保密印制工作干久了,尤其是在連夜工作的時候,不知外面天黑還是天明,手機及一切通訊工具均被沒收,沒有一絲外界的消息,到飯點兒的唯一信號是送飯人員的敲門聲。方寸間,唯有手頭的印刷品成了他們的全部。
保密印制工作又絕對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能夠參與保密印制任務,技術過硬那沒得說,還得思想過硬。”今年已經到了知天命年紀的馮利鑫,打剛入廠還是毛頭小伙子時就開始接觸保密印制工作,算起來,已經干了小20年。采訪中,他還很自豪地給記者展示在執行上一個保密級別很高的任務時,印有自己照片的出入證。
郭濤、鄧小霞、馬欣,是馮利鑫的徒弟中曾參與過保密印制工作的佼佼者,如今這些“80后”“90后”徒弟們已接過接力棒,將“密室”工作精神繼承了下去。
豪華裝訂部里有一句話朗朗上口,那就是保密印制工作的“三句箴言”——不該看的不看,不該說的不說,不該聽的不聽。這是豪華裝訂部的保密工作傳統,更是北京新華印刷乃至整個印刷行業內千千萬萬從事保密印刷工作的人們都默默遵守的職業金言玉律。
王小鳳: “火眼金睛”把好質量關
職業:質檢員
時間:4月21日14點
地點:北京華聯印刷有限公司
在長長的挑樣臺旁,王小鳳與她的同事圍坐在兩側,正在對剛剛裝訂好的《首屆“中國博物館教育項目示范案例”優秀案例》進行成品質檢。印品從眼皮底下一過就能抽出次品,憑借13年的質檢經驗,北京華聯印刷有限公司技術質量部主任王小鳳已經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王小鳳向記者展示了一本她在挑樣過程中查出的次品,這本書乍看與其他書并沒有區別,但是經她指出后,仔細看會發現書脊上的局部UV出現套印不準的狀況。“除了把控成品書的質量問題,我們還會在裝訂過程中進行巡檢,對檢驗中發生的問題進行處理過程跟蹤。”王小鳳與她的同事們給華聯印刷的印制質量上了“雙保險”。紅色工衣、藍色帽子是他們區別于其他部門的標配。
“首先要做好檢測預判,根據圖書印制方式的不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在印刷過程中做好巡檢監督工作,及時發現并糾正所存在的問題;裝訂完畢后對成品進行挑樣,嚴把質量關;對質檢結果進行總結分析,便于質檢工作的持續改進。”王小鳳說,“查到一本不良品,這說明能夠發現問題,經過我們的處理將不良品變為可正常流通的產品,這就是最大的成就感。”
“干一天就要負一天責任,不能讓一本不合格的書離開車間。”說著,這位“70后”主任又埋頭到質檢工作中。
張超: 行進在凌晨的使者
職業:報紙配送司機
時間:4月19日10點
地點:北京日報印務有限責任公司
200多公里、3個站點、4個區縣,一天兩個來回,這是張超日復一日的工作“矩陣”,他一走就是十幾年;凌晨2點起床、晚上7點下班,一個月工作26天,這是張超年復一年的作息時間,他一干就是十幾年……當記者在北京日報印務有限責任公司見到報紙配送司機張超時,他已經開始了下午班的工作。
“不管刮風下雨、春夏秋冬,我們都得在凌晨2點30分準時到單位等報紙。”在跟隨張超配送《北京晚報》的路上,他向記者講述了配送司機的艱辛。為了每天早上將報紙準時運送到分布在北京的各個站點,司機們必須在夜里配送,別人熟睡的凌晨卻是他們的起床時間。
當國際國內重大新聞發生時,配送司機們在印刷車間外一等就是好幾個小時,常常日報剛派送出去,就馬不停蹄地開始送晚報。“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那天,凌晨送報紙的車都走了,走到一半被叫回來,戰爭爆發了,報紙得重印。”提及此事,張超仍記憶猶新。
張超將自己10多年來的堅守稱之為一種習慣——習慣了凌晨2點起床、習慣了在印刷車間外等待,甚至習慣了每天抓緊時間將報紙送到讀者手中時的那份與時間賽跑的緊張感和成就感。“其實習慣就好了,現在我都不用鬧鐘,兩點鐘就自然醒了。”張超笑著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北京日報印務,還有著30個像張超一樣的報紙配送司機,每天都有數以百萬份的報紙通過他們和他們的福田車送達北京各個站點。他們堅守崗位,堅守著已經養成的“習慣”。
姚潤杰: 印前制作 把我練成“雜家”
職業:CTP中心員工
時間:4月20日14點
地點:北京十月印刷有限公司
“每天早上到工作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QQ企業號接收客戶的源文件。”北京十月印刷有限公司CTP中心員工姚潤杰告訴記者,作為印前制作人員,她的工作就是將電腦里的圖文變成印刷品,除了會操作各種軟件,還要熟知印刷的整個流程。可以說,CTP印前制作員是個“雜家”。
3臺電腦,1臺打印機,1臺數碼打樣機,在這間20平方米左右的工作室內,姚潤杰所有的印前制作工作都在這里完成。文字是否為四色字?字體是否嵌入、疊印?所有文件尺寸是否統一?文件有無出血?成品是否出現爛圖爛字現象?……在接收到印前文件的那一刻起,姚潤杰開始就對文件進行預檢,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錯誤導致后期生產不流暢。
“現在基本上都是坐在電腦前完成所有工作,與傳統制版站著的工作方式有很大區別。”對比所經歷過的兩種不同工作方式的環境,姚潤杰感觸頗深,“在以前的傳統制版車間里,用于手工拼貼、套拷的用料堆積如山。”但是記者所看到的CTP制版車間整齊清潔,姚潤杰口中所表述的雜亂在如今的數字印刷技術環境下已逐漸銷聲匿跡。
在印前部門工作,一定要對產品的整個印刷過程有深刻認識。除了專業技能,還要細心負責。失之毫厘,將對之后進行的環節造成很大影響。在按照CTP工作藍紙要求進行各項操作后,姚潤杰要對圖文內容進行“查缺補漏”的校對。除了規定的檢查動作,他們甚至還查出了出版社編輯校對時沒有看出的差錯。“比如某次客戶發過來的書籍,我們校對時發現目錄仍存在問題,有跳頁的情況,在與客戶溝通后及時修正,客戶非常感謝。”
在姚潤杰所在的CTP中心,從早8點到晚8點,相對于印刷車間的轟鳴,這里有的只是鼠標點擊、鍵盤敲打、紙張打印的聲音。坐在電腦前,印前制作員們正完成著自己手中的工作。
王忠海: 快印店里的 “救火員”
職業:快印店負責人
時間:4月20日10點
地點:金輝印彩快印店
忙碌,是《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在金輝印彩快印店內一天的體驗采訪中最大的感觸。這家快印店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德勝門核心位置,一方面為周邊提供黑白、彩頁打印工作,另一方面承攬券商申報文件一站式專業制作。
處在寸土寸金之地,金輝印彩快印店的店面并不算大,但是各個區域劃分井井有條——一排長長的電腦桌把工作人員和打印區域隔開,工作人員和客戶在電腦前熱烈地討論著,打印員來回傳遞著打印好的文件,打印機也正快速地吐納著紙張……在這里,記者見到了該店“80后”負責人王忠海。
“您稍等一下,我先把這個文件改好傳給客戶。”王忠海一邊在電腦上幫客戶修改著打印文件,一邊熱情地與記者打招呼。從電腦排版到印刷,從與客戶溝通到印后檢查,從保養到修理機器,王忠海是快印店里的“救火員”。哪里有“火情”,他都會及時到哪里“滅火”。“在快印店里,機器經常性‘罷工’是很常見的事,但如果每次都等售后來修,快印店根本等不起。”久而久之,王忠海自學成才,經過機器的多次“罷工”后,他練就了不差于售后服務的修理本領。
不巧的是,記者采訪的中午時分,快印店的彩印機出故障了,機器打出來的海報背景色深淺與客戶的要求不太一樣,客戶那邊著急要活件,可大家卻始終找不到問題所在,只得又把王忠海喊了過來。王忠海立馬放下手中的急活,跑過來處理。“是因為黃色墨頭干了,導致顏色不亮。”王忠海一邊鼓搗著機器一邊在電腦上修改著機器的配置。過了一會兒,彩印機才正常地將海報顏色打了出來。
“我要的是一式三份,你怎么打了四份?”下午一位來取貨的顧客抱怨說。剛“滅”了一場火,另一邊又著火了。原來王忠海在接單時將顧客“一式三份”的要求理解成“一正三副”打了四份,這才招來了顧客的“埋怨”。在快印行業里,與客戶交流、準確把握客戶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留住顧客的重要手段。“我們自己白打都沒事,耽擱別人的急事就出大事了!”說完,王忠海又投入到“救火”工作中。
戴永剛: 講黨性的老機長
職業:報紙輪轉印刷機機長
時間:4月18日凌晨4點
地點:人民日報印刷廠
印刷機長一直是印刷企業求賢若渴的崗位,那么印制《人民日報》的輪轉印刷機機長平時又是怎樣工作的呢?4月18日凌晨4點,《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來到人民日報印刷廠,在高速運轉的報紙輪轉印刷機旁見到了今天的采訪對象戴永剛,他是大膠印車間人民日報專印機臺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機長”。之所以說他“老”,是因為他已經在這個崗位上奮斗了22年。
采訪期間,戴永剛詳細地向記者講述了報紙印前、印時和印后的注意事項。他說:“在投入生產之前,最重要的是印前準備,對機長來說,今天的工作內容、人員和設備狀況都必須了然于胸,這樣才能做好調度工作。”印刷中,機長要隨時校對套正、觀察墨色是否均勻,發現問題時,要盡快調整正確。“調整時間的長短就能衡量出一名機長水平的高低。”
印后對于設備的保養與維護是機長重要的工作內容,優秀的機長可以通過聲音辨別設備問題所在。“這都是時間歷練出來的功夫,也是為什么一個合格的印刷機機長需要經過十年八年基層鍛煉的原因,你得知道設備每個部位的所有情況。”戴永剛說。
隨后,戴永剛拿出一張圖片偏色的問題報紙,將報紙放置機臺與原圖進行對比,可以明顯看到報紙與原圖的顏色存在很大出入。他告訴記者,印刷機是通過紅、黃、藍三原色和黑色色料按減色混合原理實現全彩色復制的,因此需要調整4個顏色坐標,使之與原圖的顏色坐標盡量重合。這些都是在機臺電腦上隨時完成的。
“當機長不容易,需要不斷學習。現在印刷技術發展真是日新月異,我感覺自己的知識不夠用啊,尤其是計算機方面的知識,更需要惡補。”談到未來,戴永剛感慨道。
長期上夜班,作息不規律導致很多印刷機旁的工作人員有胃痛、肥胖的“職業病”。談及這些,戴永剛說:“哪個行業不辛苦呀,我們印刷的是《人民日報》這么重要的報紙,就得時刻以黨性來要求自己!”
黃近廠: “耐得住寂寞”的手藝人
職業:珂羅版印刷車間工作人員
時間:4月20日9點30分
地點:北京市印刷技術研究所
先對原件拍照,再以玻璃為板基,在玻璃上涂上明膠,通過相片制版,把圖像反映到膠質上,照相、修版、曬版、印刷,北京市印刷技術研究所生產部主管黃近廠熟悉珂羅版印刷的每一道工序,“珂羅版印刷師需要耐得住寂寞,一點點勾勒出自己想要的圖案,顏色深淺、層次都靠自己經驗把握。”
在位于北京通州的北京市印刷技術研究所的兩層小樓中,處處都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氣息。在黃近廠的描述中,記者腦海中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在修版臺旁,黃近廠對著原作,在被底燈照亮的膠片上用毛筆細細描摹,人物的形象漸漸呈現出來,層次不一。
與二樓數碼噴繪不同,一樓的珂羅版印刷工作室更充盈著靜謐與墨香。進入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臺大型的照相機。黃近廠告訴記者,這正是珂羅版印刷的第一步,通過臥式照相機及連續調軟片對原作進行分色拍照。“同一幅畫作,珂羅版復制的還原能力更強,沒有網點,畫面細膩。”
為了讓記者對珂羅版工藝有更為直觀的了解,黃近廠將宋徽宗《聽琴圖》中彈琴者形象的那張分色膠片重新曬版,向記者演示了上墨的技巧:用墨輥蘸上油墨,在制好的版上滾兩三下便完成了。看似簡單的動作,但當記者拿起墨輥嘗試上墨時卻發現并不是那么容易,如何把控墨輥的輕重需要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否則很難使圖畫上色均勻。“像《聽琴圖》這樣的畫需要印刷好幾次,才能印上所需的顏色,這就很考驗操作者的把控能力和套準能力。”
珂羅版印刷技術繁復而精微,長時間重復性的工作難免會有疲憊乏味之感。每每這時,黃近廠都會通過聽音樂、聊天等進行自我調節,在午飯時間與同事交流是他最為放松的時刻。之后,他又重返自己的工位上,繼續字畫的勾描摹寫。事實上,在北京市印刷技術研究所還有好幾位像黃近廠一樣的師傅,他們專注而又耐得住寂寞。
石二偉: 做好機械手“指揮官”
職業:UV印刷操作師
時間:4月21日10點30分
地點:北京易豐印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將封皮放到模板上的固定位置,經油印機油壓之后,一旁的機械手迅速將封皮抽出,放到履帶上,通過履帶將封皮輸送進光固機進行烘干,另外一個師傅將烘干后的封皮拿出并放置通風架上進行晾干。”整個流水作業一氣呵成,只用了短短十幾秒鐘。而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一旁的機械手了。
石二偉是《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今天的采訪對象,也是北京易豐印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V印刷整個流程的“指揮官”。他向記者解釋了機械手的工作原理:操作師首先會算出油印機完成一次油壓的時間,根據時間設置機械手的抓取頻率。在封皮油壓好之后,機械手則會準時把封皮抽出。小小的機械手不但節約了這一工序的操作時間,還排除掉了因為人為干預造成的工序中斷。
整個流程在石二偉嫻熟的操作中,短短10秒鐘,但事實上每個步驟對操作員的經驗都是一次考核。比如第一步是將承印物放置在油印機版面上,雖然看似簡單,但面對上千份相同產品,每次都需要在兩秒鐘內放到相同位置上,一旦未能精準完成,工序會打亂,油印會打偏,不但該印品報廢,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印活的工期。“其實沒什么難的,熟能生巧嘛!”石二偉略顯憨厚。
所有的工作流程中,石二偉認為難度最大的是制版。油墨和輔料的選擇很是講究,不同材料的承印物要配比相應的油墨和輔料,否則很難達到理想的油印效果。油墨選好以后,制版師傅要根據客戶的需求設計模板。“就拿這個封皮來說,有些客戶只要求將大字突出顯示,但也會經常接到將大字旁邊的小字進行UV處理的要求,這樣版面制作更難。”石二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