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作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自“印度制造”提出以來,不少人將其與“中國制造”相聯系,引發各種熱議。當“印度制造”遇上“中國制造”,兩者又應當如何定位?
在第4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暨第24屆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印度館共設置了96個展位,展示著“印度制造”的形象與魅力。受訪企業人士表示,“印度制造”憑借成本等優勢正迅速崛起。“中國制造”的品質也在不斷提升。“中國制造”與“印度制造”應發揮各自優勢,走出一條合作發展的共贏之路。
“印度制造”雄心奮起
懸掛在印度館主展臺上的一幅宣傳畫格外引人注目:在紅色背景上畫著一只行走的雄獅,雄獅全身由象征制造業的齒輪組成,獅身上寫著“MakeinIndia”,并用中文寫著“印度制造進行時”,可見印度通過“印度制造”打造制造業強國的雄心。
2014年9月26日,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印度制造”系列新政:改革勞動法律和稅收,簡化審批程序,吸引各界在印度投資興業,擴大就業,希望通過印度充足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本,將亞洲第三大經濟體打造成新的制造業巨頭。
服裝、鞋、皮具、家具、香料、手工藝品……在南博會上,透過印度參展商帶來的大量展品,很容易窺見“印度制造”的實力。
“雇用一名中國工人一天需支付100元人民幣,雇用一名印度工人一天只需要支付30元人民幣。”一位印度皮革參展商的話頗具代表性,成本低已被認為是“印度制造”奮起的最大優勢。
“印度制造”值得學習的不僅這些。印度館主展臺的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印度制造”還具備兩大優勢:一是受歷史影響,印度的英語普及率較高,思維和生活習俗等也與英語系國家有相通之處,與英語系國家開展貿易更加便利;二是印度軟件服務外包行業居于全球領先地位,可為“印度制造”提供軟支撐。
印度商會主管蘇巴哈賈德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則表示,“印度制造”的內涵不僅在于成本,而且著力于追求零瑕疵、零污染。
“中國制造”仍領風騷
“近幾年,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和東南亞制造業快速發展,在價格上對我們造成一定沖擊,但我們還是在歐洲拿下了不少大單。”淮安福萊希服飾進出口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企業已加快轉型升級,“中國制造”的品質還將不斷提升。
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新建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在印度施工,有兩臺大型設備需配備一些小零件,但遺憾的是在印度找不到加工方,最后還需要在國內加工好之后再把貨發到印度。“印度基礎設施總體偏落后,特別是工業制造水平不高。”“印度制造”尚處于起步階段,雄心雖大,但短板不少。因此,“印度制造”正在尋找中國商機。“印度制造”與“中國制造”正在加強合作,進行互補。陳新建表示,公司已參與印度德里地鐵等項目的建設,主要為地鐵施工提供設備。由于公司具備質量、服務和品牌等優勢,印度已經邀請其赴印投資建廠,“現已有合作意向”。“‘印度制造’正在學習與借鑒溫州等地制造業發展經驗。”印度館一家制造香料的參展企業負責人表示,他們在運營模式和發展思路上學習“中國制造”,但在制造環節仍全部采用印度本國原材料,并且堅持無添加、純天然。
4年前,印度品牌薰香真理香全球總代理菲利蒲將公司總部設在了義烏國際商貿城,將印度制造的香料賣到中國。“我們在中國的銷售商和客戶已超過1500家,非常看好中國市場。今年計劃邀請更多印度商人到義烏采購或開設展廳。”
這樣的合作很常見,正如蘇巴哈賈德所言,“印度制造”與“中國制造”之間的關系是互補的,合作前景不可限量。“印度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與中國共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