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歐元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0.3%,較今年第一季度0.6%的增長率大幅下降。分析認為,此次數據疲軟符合市場預期,并未帶來較大市場沖擊。歐元區6月與7月份的消費者價格分別同比微漲0.1及0.2個百分點,較預期略高。不過,由于英國“脫歐”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退,土耳其政變余波未平,加上意大利銀行業風波又起,歐洲經濟能夠保持當前的增長水平已屬不易。
日本經濟則陷入了“越刺激越疲軟”的怪圈之中。7月25日,日本內閣府下調了對日本企業信心的基本評估,認為“在強勢日元和英國將脫離歐盟等多重不利因素影響下,日本企業面臨一定經營困境”。作為對經濟疲軟的回應,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日本政府將出臺一攬子經濟刺激舉措,總額或超28萬億日元。此外,日本央行7月29日宣布新政以抵御通貨緊縮,刺激經濟增長。不過,日本總務省公布數據顯示,6月份日本核心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5%,降幅創2013年3月份以來最大。安倍政府一系列的刺激政策并未產生如期效果,日本核心CPI也距離2%的通脹目標漸行漸遠。分析認為,日本近期頻頻出臺的經濟刺激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由于此前貨幣政策使用過度,而財政政策的實施又有諸多限制,安倍的雄心壯志能否實現,還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美國經歷了起伏不定的一周。7月27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25%至0.5%不變。會后發布的聲明中表示美國經濟增長的近期風險降低。這邊話音未落,那邊數據就出來“打臉”。美國商務部7月29日公布初值,今年第二季度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率計算增長1.2%,大幅低于市場預期。美國商務部認為,“私人庫存投資、固定投資和地方政府支出大幅下滑,抵消了個人消費開支和出口對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的貢獻”。
分析認為,美國經濟的所謂“復蘇”根基十分不穩,推動加息的意向也并沒有太多有力的事實支撐。這些因素反映到現實中,就是美國經濟在被一些人頻頻叫好之后,總能給人以各種“意外的驚喜”,不是就業數據大幅下降,就是勞動參與率持續下滑,或者是整體GDP“全面減速”。歸根結底,還是筆者多次反復對美國經濟提出的那幾個問題:當前美國經濟到底是不是虛假繁榮?加息究竟是經濟復蘇的內在需要,還是解決經濟復蘇的外部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