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誰救四堡呢?”當代著名作家馮驥才多年前在文章中的反問振聾發聵。近日,記者走進四堡,實地探尋這個雕版印刷之鄉的文化記憶。
穿行霧閣村中,一幢幢久經風雨的書坊建筑赫然入目。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四堡書坊建筑,主要由霧閣、馬屋兩組建筑群組成,現存林蘭堂、翰寶樓、碧清堂、文海閣等八十余座書坊建筑,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雕版印刷遺存。
飛檐翹角的“林蘭堂”曾被村民當做柴火間、雜物間,如今已被修繕一新。“林蘭堂”內雖已不見滿屋的雕版、書籍,但墨缸依舊擺放在院落里,墨缸內的黑色墨痕依舊清晰可見。
“鼎盛的時候,一個房間一大缸墨一天就印完了。”當地村民說,當年四堡印書坊基本屬于家庭作坊,一棟書坊就是一個功能齊全的“生產車間”,有雕版、印刷的房間,存放工具和書籍的倉庫,還有供往來書商居住的“客棧”。
據載,鼎盛時期,四堡書坊有100多家,刻印書籍達600多種,形成書坊集群,刻書印書業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當時,約60%的四堡人從事印書業,真是“家家無閑人,戶戶有書香”。
隨著出版技術的革新,四堡雕版印刷業開始走向衰落。1942年,四堡最后一間書坊關門歇業,四堡雕版、古籍開始大量流失。但值得慶幸的是,專家學者對“拯救雕版”的大聲疾呼,讓當地官方和民眾逐漸意識到雕版的文化價值,開始自發保護祖傳下來的雕版和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