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見到王東東時,他正站在一臺大型印刷機邊上,和張淑萍討論著墨輥的安裝和印刷品質的關系。
他們,是一對師徒。師父王東東在2013年代表全國摘得了世界技能大賽印刷媒體技術項目的銅牌;兩年后,他的徒弟張淑萍拿到了該項目的銀牌。
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并獲得殊榮,這意味著他們就是這一領域的世界級頂尖人才,不少企業紛紛拋出橄欖枝。可這兩人卻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另一條路:留校任教。
藏起獎牌的鋒芒,這是這對“90后”師徒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
摸著石頭過河
2012年,印刷媒體技術第一次被納入世賽項目。王東東作為全國選拔出的10名青年技能選手之一,來到國家集訓基地“閉關”訓練。
由于缺乏實戰經驗,誰也不知道真正到了比賽場上會面臨什么,唯一能做的就是反復訓練。
“6個項目,重復一年,到最后人都麻木了。”王東東從沒有過這樣的體驗。在他的記憶里,從最初選擇印刷專業,到躍躍欲試撫摸每一臺機器,興趣一直是指引他前行的“老師”。可現在,每天上午8時到下午4時半,王東東都泡在基地反復練習墨輥拆裝、膠印排版等技術技能。
回到宿舍的王東東,話也不想說,靜靜地躺在床上想“心事”。“比賽迫在眉睫,父母問我有沒有壓力,我說‘沒有’,但這不是一句寬慰的話。”要從10個人里角逐出1名選手,代表中國參加世賽,有的選手開始出現情緒波動、表現欠佳,王東東卻越戰越勇。
他的秘訣在于專心。“最后能不能參賽、能不能取得名次,都不是我該考慮的問題。我只關心一件事:每個環節都訓練到位了嗎?”
4天的比賽結束了,王東東成為國家隊派出參加國際大賽的唯一一名種子隊員,并奪得了世賽印刷媒體技術項目銅牌。一路摸著石頭過河,他選擇獨自面對。直到獲獎以前,王東東遠在安徽的父母甚至不清楚兒子出國是為了參加什么比賽。
頒獎臺下沒有家人,也沒有學校的師生,但王東東并不感到孤獨。來自各個國家的教練團隊,作為實力比肩的競爭對手,他們毫不吝惜地給予了王東東贊許和肯定。
“這便是對我最大的褒獎。”王東東說。
站在巨人肩膀上
世賽回來,王東東收到了很多大企業的高薪聘請,但他都一一拒絕。
“在學校的三年,我對這里的每一間教室都產生了感情。我如同一個孩子在媽媽的哺育下長大,有一天能獨當一面了,理應反哺親人。”
就這樣,王東東成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史上最年輕的教師”。他帶著張淑萍一起訓練,后者即將赴巴西參加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
“師父訓練我的時候,就完全變了一個人。”張淑萍說,平時的王東東為人老實和善,可一上機就開始在各個環節“埋地雷”。施工單中一向是1.7的印刷密度要求,被王東東特意改成了1.5,毫不知情的張淑萍自以為完成了任務,結果被師父打了零分。
“你最自信的環節,恰恰是你翻船的地方”。師父的良苦用心,張淑萍是又氣又服。
“再比如清洗機器,我們的習慣是只要沒有油墨就行了。但是師父要求很嚴格,他會用手在我洗過的墨刮刀上來回用力搓,如果看到有顏色殘留,就說明不合格。”
王東東在邊上聽著,微笑著點頭。“印刷實訓操作充滿著各種條條框框,這些看似死板的規定、流程,無不透射著成為高級技師的職業規范。實際上,這些細節恰恰反映了一個國家在特定行業、領域的實力。”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有了師父的經驗指導,張淑萍學起來要得心應手得多。
2015年,摘得該項目銀牌載譽而歸的張淑萍顯得很平靜,“沒什么特別的,就是不斷練習、總結的結果。” 去年9月,張淑萍開始了“新生活”。和師父一樣,還是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還是在她熟悉的實驗室,張淑萍從一名大專學生蛻變成為一名實訓中心的教師,以她的經驗和本領在出版印刷界續寫“調色神話”。
把手藝傳承下去
假如有一天,徒弟的手藝超過了你,你該如何看待?
面對這樣的問題,王東東笑著說,“有些地方她已經超過我了,但作為師父就該毫無保留。我比她強的地方,我來教她;反過來她比我強的地方,那么她就是我的老師。技藝的提升,永無止境。”
教師這份職業讓王東東充滿了成就感:“我的存在,就是為了把手藝傳承下去。”
在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校長陳斌看來,“衡量一個國家某個行業強不強,除了掌握核心技術,還有一點就是后備人才的培養。”意識到了這一點,校方也為能夠留住像王東東這樣的業務能手積極爭取政策。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校方為王東東解決了落戶問題,并派送高校教師到企業培訓、參與研發,與行業聯手培養跨界人才。
國際賽事上,一項技能就代表著一個國家某一領域的實力。而從企業發展的角度出發,優秀的技能人才也為推動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眼下,全國技能大賽正在上海進行,為2017年10月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辦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選拔優秀青年技能人才。他們將代表著“中國制造”和大國“工匠精神”出征國際賽事。
屆時,王東東和張淑萍也將以教練的身份赴國家集訓基地,將所學所悟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下一批“徒弟”。手藝的傳承還在繼續,新的歷史等待著新人去譜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