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算法通俗來講,就是可以利用算法優化,幫助倉庫用更小的箱子裝下所有的貨品。在訂單生成的那一瞬間,系統會自動計算出這個訂單需要多大的箱子,幾個箱子來裝,找到最省材料的包裝方法。
菜鳥網絡高級算法專家胡浩源告訴記者,推出這個算法,是因為菜鳥的技術人員到倉庫里交流的時候,發現人工包裝的環節存在一些浪費。
“倉庫內一般會有幾個固定型號的包裝箱,我們發現工人在打包的時候,經常是一個訂單只能裝滿半個箱子,有些商品雖然體積不大但是很重裝,還沒裝滿箱子碎了,這些都造成一些浪費。”看到這些都讓菜鳥網絡的技術專家心痛難當,胡浩源介紹說,回來后他們團隊立即開發了這套算法技術。
人工打包大多純靠肉眼和經驗判斷,很難對商品的體積和體重精準估算。而通過菜鳥的“智能打包算法”技術,消費者訂單一來,系統會立刻對商品的屬性、數量、重量、體積,甚至擺放的位置都綜合進行計算,可迅速地與箱子的長寬高和承重量進行匹配,并且計算出需要的幾個箱子,商品在箱子里面如何拜訪最節省包裝。整個計算過程,不足1秒。
目前,該技術正在菜鳥的一個倉庫內測試運行,從運行的實際結果來看,“智能打包算法技術”的成本、效率上都要大大優于人工判斷包裝。
首先從成本上,由于每個箱子裝得更滿,空間利用更合理,且系統計算非常快速,每個訂單的配送成本可節省0.12元,耗材費用可節省0.16元。以一個日均10萬單的倉庫來說,一年至少節省1000萬。
更大的意義在于對環境的保護,胡浩源表示,利用優化和人工智能算法,倉庫較過去減少5%以上的包裝材料。這是什么概念呢?以2015年天貓雙十一當天產生的約4.67億包裹數來算,如果用上這個技術,一天能節省2300萬個箱子,可以少砍伐8萬顆樹木;再以2015年全國中國產生快遞200多億件測算,這個技術一年可以節省約10億個包裝箱,保護324萬棵樹木。
“目前我們所做的只是利用算法,更好地將訂單與倉庫現有包裝進行匹配,以減少箱子的使用。下一步,我們還可以實現包裝的定制化,根據倉庫內商品特性,結合消費者購買組合習慣,定制最適合倉庫使用的包裝,快遞包裝耗材有望進一步降低至15%以上。”胡浩源說,這對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成本降低。
隨著物流業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包裝損耗問題巨大,據專家測算,僅2015年,消耗塑料袋83億個,膠帶170米,雖然占社會整體消耗比例還非常少,但是發展趨勢不容小覷。
近年來,菜鳥網絡在推動綠色快遞方面不斷拋出新的措施。通過電子面單,每年可節約的面單紙張消耗費用12億元;今年6月份,菜鳥網絡聯合全球32家物流合作伙伴,推廣使用可降解快遞包裝;通過“綠動計劃”,菜鳥網絡同時希望利用平臺和技術優勢,推動行業信息化、智能化,推廣使用更多環保產品和技術,聯合合作伙伴加強紙箱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