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政府下發《河南省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提出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為主題,壯大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五大主導產業,打造20個具有較強影響力、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千億產業集群。《方案》系統指導我省今后3年制造業供給側改革,將有效加快制造業結構轉型、動力轉換、方式轉變,提高供給質量效率,促進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
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案敲定
制造業是民族的“脊梁”。經過多年努力,我省已發展成為全國重要的制造業大省,工業門類齊全。據統計,2015年全省工業增加值1.61萬億元,占GDP的43.5%,總量居全國第5位、中西部第1位。
但在新常態下,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省產業層次低、初級產品多,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創新能力弱、轉型升級慢等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調整結構、提質增效刻不容緩,迫切需要大力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壯大主導產業、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近日,記者從省工信委獲悉,省政府已下發《河南省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項行動方案(2016~2018)》(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以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為主題,以創新驅動、開放帶動和智能制造為主線,發展壯大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五大主導產業;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輕紡等傳統產業;培育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和競爭新優勢,推動河南制造向河南創造轉變、河南速度向河南質量轉變、河南產品向河南品牌轉變。
《方案》中還明確了今后3年我省制造業具體目標,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產業藍圖。即通過3年的努力,壯大一批主導產業,鞏固裝備制造、食品制造萬億產業優勢,力爭新型材料制造規模突破6000億元、電子制造規模突破5000億元、汽車制造規模達到或接近4000億元;打造一批優勢集群,形成20個左右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千億產業集群;壯大一批領軍企業,形成200家能夠參與全球競爭、行業領先的龍頭企業,壯大千家小巨人企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12%左右;培育一批拳頭產品,形成100個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質量過硬、美譽度高的品牌產品。力爭經過3年努力,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制造業規模以上增加值增速達8.5%左右。
此外,為確保提升有效供給能力,《方案》還提出實施創新能力提升、質量品牌提升、技改提升、智能制造等十大工程以及鼓勵企業擴大有效投資、深化精準服務、支持企業創新產品應用等六項支持措施。
抓住五大主導產業“牛鼻子”
“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就是主導產業的選擇過程。”在省工信委副主任陳維忠看來,“主導產業產值占有一定比重,其技術先進、增長率高、產業關聯度強,對其他產業和整個區域經濟發展有較強帶動作用,是河南制造業轉型的‘牛鼻子’!”
按照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主導產業處于成長期,新興產業處于初創期,傳統產業處于成熟期。
記者了解到,為科學確定主導產業,省工信委聯合相關部門前期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從產業規模、需求彈性、發展潛力、行業關聯度等多維因素進行分析,提出重點發展裝備制造、食品制造、材料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5個主導產業。
事實上,裝備制造、食品制造已發展成為富民強省的萬億級產業。據統計,2015年,裝備制造主營業務收入11404.9億元,占工業的15.7%,培育了輸變電設備、農業機械、礦山機械、起重機械、工程機械等特色集群;食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10603億元,占14.6%,總量連續9年居全國第二位,是全國最大的肉制品、面制品及速凍食品生產加工基地,培育了雙匯、眾品、三全、大用等知名品牌。
此外,電子制造、汽車制造也正在成為穩增長保態勢的中堅力量。2015年全省電子信息產業主營業務收入3656.1億元,通過引進和培育富士康、正威、樂派等重大項目,我省智能手機從無到有,產量突破2億部,占全球的1/7,初步建成了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產基地;而汽車及零部件產業2015年主營業務收入2643.1億元,宇通、東風日產、海馬等整車企業及中原內配、許昌傳動、淅川減震等零部件龍頭企業聚合發展,宇通客車市場占有率更是達到全國的三分之一,新能源客車產量2.1萬輛、居全國第一。
“可以說,裝備制造、食品制造作為我省兩個突破萬億的產業,主導地位毋庸置疑;電子制造、汽車制造作為發展較快、前景較好,已經具備一定優勢的產業,未來也將起到主導作用。”省工信委政策法規處相關負責人常涌濤說。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材料制造首次被提到重要位置。據了解,我省的材料制造分散在冶金、建材、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以中高端深加工為主的材料制造已成為帶動行業增長的主要力量,如電解鋁、鋁材產量分別居全國第3、第2位。鶴壁是全球最大的鎂粉鎂粒生產中心,濟源是亞洲最大的鉛生產基地,洛陽是國內最大的鉬生產基地,平頂山建成了具有世界影響的尼龍化工產業鏈,超硬材料、耐火材料產量均位居全國第1位。
“裝備和材料是制造業的‘鳥之兩翼’,我省材料制造將定位中高端深加工產品。”陳維忠對記者解釋道,“5個主導產業既能發揮對當前經濟的支撐作用,又能起到對未來的引領作用,抓住了本質、切中了要害。”
“創新”引領新老產業核心動能
當前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給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知名財經評論人余豐慧認為,我省本輪產業變革的重心就在供給端,就是通過新技術帶來的制造模式和發展方式的深刻轉變,提高供給對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形成新的增長動力。
《方案》中提出,對冶金、建材、化工、輕紡4大傳統產業,要加快改造提升,實現從低端化、前端化、初級化向高端化、終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事實上通過技術創新,全省傳統工業改造升級的模式正在不斷涌現。在安陽鋼鐵公司,自主研發的手機APP“網上招投標”從發布招標、遠程投標、開標、評標到發布中標公告,實現全過程無紙化操作。目前,其系統累計注冊合格供應商超過2000家,遍布世界各地,年招標總金額15億元以上,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又如,運用大數據讓傳統家居實現柔性化制造的鄭州大信廚房。該公司負責人李電萍告訴記者:“大信原創了工業化批量生產的單元模塊,并模擬人的思維方式,建立了企業云計算中心,讓私人定制整體櫥柜一鍵搞定,產品4天就可從鄭州發往全國各地。”
“產業是不斷接續升級的過程,傳統產業基礎條件好、轉型空間大,是新興產業孕育發展的基礎和載體,大部分新興產業都是從傳統產業孕育孵化而來,大多數國際品牌消費品也都來自于服裝、輕工等傳統產業。”陳維忠說。
除了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我省還將智能制造裝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和新能源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4個產業作為重點培育的新興產業,而創新依然是引導產業的核心動能。
以智能裝備產業為例,在河南森源電氣,引進的柔性制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連續24小時不停歇工作;鄭州科慧科技研發生產的智能焊接機器人已廣泛應用在汽車制造、醫療器械等行業……
“十二五”期間,我省智能裝備平均增速均在20%以上,在噴涂、焊接、碼垛、醫療、檢測機器人等方面都具有比較優勢,預計今年我省機器人行業將實現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300%左右。而隨著市場對裝備制造業升級需求進一步上升,我省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產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