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工業4.0時代的一大標簽,3D打印的發展無疑為中國制造提供更好的助力。IBM商業價值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制造業走向2025》研究報告中顯示,中國制造業企業同時面臨著內部挑戰和外部環境變化的雙重壓力。從企業內部看,生產成本上升、研發投入不足、生產組織方式較為傳統都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從外部環境看,消費者具有更大的主導權,3D打印、機器人等技術發展將顛覆舊有的制造模式,跨界融合、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也日益顯著。
12月9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3D打印產業大會(上海)暨首屆SAMA國際論壇上,來自國內外專業從事3D打印領域科學研究與產品開發的近70位專家學者,以及近500位3D打印從業者,共同探討3D打印的發展和應用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除主題演講外,“3D打印工業與醫療”、“3D打印創新與教育”、“3D打印材料與裝備”三場平行論壇舉行,通過從業者之間的交流,在3D打印的具體行業發展進行熱烈討論。
如今,通過生物3D打印技術,人們已經“制造”出皮膚、骨頭、血管、膀胱等人體組織或簡單器官,這讓醫療行業的一次變革呼之欲出。2015年8月《中國器官捐獻指南》首次發布,稱全國每年約有30萬患者因器官功能衰竭等待著器官移植,但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為1萬余例。如果器官可以打印出來,將完美解決供體短缺問題。
據了解,日本中央社會醫療保險協議于2016年1月20日批準將3D打印臟器模型輔助手術的醫療手段納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美國的《國家制造創新網絡計劃年度報告》也于今年2月份明確提出關注增材制造和3D打印技術。與此同時,美國FDA相關法規已經允許3D打印模型和3D打印手術導板用于臨床。這讓3D打印落地民用醫療領域成為可能。
此外,在去年交付的A350客機采用了部分3D打印部件后,空客計劃今年將把3D打印的客艙隔板裝入客艙,并計劃2018年為飛機機翼裝上3D打印的擾流罩。除了航空制造領域,越來越多的民用工業開始青睞3D打印。
過去27年,全球3D打印產業復合增速超過27%,2015年市場規模達到了51.65億美元。國內3D打印市場過去四年連續翻倍增長,2015年中國市場規模在78億人民幣左右,是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