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省經濟界最大的爆料來自復興航空的解散:這家公司6月份才宣布獲得10億臺幣收入,渡過去年的“墜機危機”,10月份的收入就下滑到了不足5億臺幣,11月份更是轟然解散。
核心原因是什么呢?復興航空長期經營問題肯定是有的(如最新飛機都已經18歲了)。但是,復興航空解散的直接原因則是:蔡英文當局當政以來的一系列臺獨政策,使得臺灣島內大陸客源旅游業遭遇重創。
推此及彼。臺灣這個以電子工業立命的經濟體,政治上、安全上,與大陸地區這個巨大的下游市場、消費目的地漸行漸遠,勢必給臺灣面板顯示行業的未來“蒙上陰影”。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是沒有國籍的,亦可迅速流動。但是,島內政府還是需要為百姓的未來做些“榜樣”事件出來。例如,獨家發展Micro-LED產業。
由上分析可見,Micro-LED在臺灣的獨立推進,更多的是在OLED眼看韓陸做大的產業趨勢下、臺獨政治大環境下,臺灣業內僅能尋找的“不得已”、“最不壞”的答案。
這個答案能成功嗎?即便技術上能成功,市場上會不會是另一個等離子顯示的覆轍?即便市場上也接受了Micro-LED,來自其他地區的業者就甘心看臺系吃獨食嗎?即便臺系吃得下Micro-LED的獨食,這個局限在小尺寸應用的顯示技術,能夠養活臺灣整個顯示產業體系嗎?
所以,在OLED、QLED、印刷顯示成為未來行業公認路線的背景下,臺灣Micro-LED聯盟的努力更多顯示的是“弱者”的蒼白。事實上,Micro-LED這個技術和聯盟并沒有成為臺灣顯示產業中的群創、友達兩家巨頭的“主攻方向”:如何盡快導入OLED才是這兩家企業的最大命題。
在Micro-LED聯盟成立一周前,友達昆山新廠投產。幾乎該聯盟成立的同時,群創母公司鴻海的下屬企業夏普決定在鴻海深圳市的龍華工廠內成立統管中國業務的新子公司夏普科技。后者被認為與群創繞過臺灣政治,假托夏普之名在大陸設立OLED面板廠有所關系。從臺灣顯示產業大格局看,后兩者才是真正體現臺灣顯示業界“方向”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