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正在經歷的變革,表面上看是成本的高低變化,實質是結構的深度調整。急需加快培育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保持戰略定力,尋求成本之外的競爭優勢。
首先,提高產品附加值。把產品做好,把技術做強。用創新去開啟市場、引領市場,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無論是新科技,還是新模式和新業態,核心都是倚重創新來撬動新需求、形成新動力,打造動能轉換的新引擎。
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創新已經方興未艾,其發展潛力和影響力不可估量。
其次,轉變產業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依靠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使用效率,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讓產業發展更加健康、集約、可持續。
當然,也不可回避,一定要繼續推動降成本。在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上加大工作力度,降低各類交易成本特別是制度性交易成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各類中介評估費用,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勞動力市場靈活性。
也許這話現在說有點早。但沒準有一天,“中國制造”招牌打響,核心競爭力提升,曾經我們給人家做加工配套,反過來人家也會給我們“打打工”。那時,我們也許不用再過分糾結成本問題,而是更關注前沿戰略和未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