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精神”普遍缺失,中國制造業深陷險境
攻克制造業質量難題,日本用了十年時間,韓國用了二十年時間,而中國近三十年時間,質量仍是制造業的“痛”,“中國制造”一度成為“粗制濫造”“劣質產品”的代名詞。
回首30年,諸多中國企業的繁榮所遵循的都是“商人精神”。在創立之初就沒有精心的企業設計,老板們只是為了掙錢而創辦企業。出于快速掙錢的動機,他們當然不可能精心設計和雕琢企業的產品、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他們急功近利,盲目擴張,以數量換取鈔票,犧牲了產品質量,也延緩了企業技術升級的道路。他們把自己在生意場上積累的人際交往的經驗和商業文化,草草拿來用在企業管理上,大搞人情化,最終封閉了企業管理創新的大門。時下一個現象值得高度關注,就是“制造業逃離”。
許多工廠老板將資金轉移到房地產和其它非制造業。無法脫身的老板苦苦掙扎,后悔這輩子辦了個工廠。
絕大多數富二代對父輩用命換來的工廠并非心甘情愿繼承。在他們這些喝過洋墨水的人眼里,中國的中小工廠簡直就該關門。
工廠的員工更是如此,一些人一邊干活一邊想著跳槽,管得松就多干幾天,管得嚴厲隨時炒老板魷魚。而相當一部分員工早已厭倦工廠這種沒完沒了趕貨、打“疲勞戰”、“消耗戰”的生活,他們即便留在珠三角、長三角,寧愿做保安、賣保險也不愿再進工廠大門,“用工荒”的實質是勞動力對工廠的拋棄。
如此下去,曾經喧囂的工業區將出現“人去廠空,老板下崗”的景象。中國的“世界工廠”交椅還能坐多久?
出路只有一條:重塑“工業精神”
紙箱企業首先要做的,就是轉變辦企業的理念。要從“商人精神”轉為“工匠精神”。所謂“工匠精神”正是“工業精神”在制造業的具體體現,其核心是:熱愛所做的事情,勝過愛這些事帶來的錢。
不論是紙箱機械商,還是紙箱廠,都懂得打造出屬于自己的企業文化和企業氛圍,懂得“熱愛”的價值。讓一個老工人一干就是幾十年,因為他已經干了幾十年了,他做的時候一點也不覺得在打工,在掙錢。而是在干一個他幾十年都喜歡的事。這種對事情的熱愛、專注傳染給周圍的人,使大家都充滿對所做事情的熱愛。日本式的管理有一個絕招:把一種熱愛的精神代代相傳。
紙箱行業的企業家、經理人正面臨挑戰和轉型:未來制造型企業的主角將是工匠型企業家,而不是商人型企業家。
認清所處階段,尋找適合自身道路
風霏全球的“精益生產”管理模式也是在“工匠精神”下誕生的。
豐田佐吉是豐田創始人,他本人就是一個工匠、一個研究狂人。他研究發明的織布機對現在的紡織行業影響猶在。豐田佐吉的兒子豐田喜一郎是一個“發動機迷”。豐田佐吉的孫子豐田英二是個工作方式的研究狂,他研究如何才能降低庫存、降低成本。三代研究狂造就了豐田帝國。“精益管理”就是由豐田英二和廠長大野奈一共同搞出來的。當初豐田上汽車項目的時候,美國的汽車已遙遙領先。怎么超過美國呢?那個時候已經有生產線了,也就是說,大批量生產已經讓美國在價格和技術上占盡優勢。他們另辟溪徑,從零庫存和準時生產切入,迫使豐田最終研發出后來為其帶來巨大經濟收益并世界流行的“精益管理模式”(又稱準時生產模式)。
我們的紙箱企業在引進日本先進技術、設備和管理模式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學習日本中小工廠的“工匠精神”。
紙箱企業轉型,必須克服“三痛”
一是利益之痛。做百年基業,就要從長計議,放棄短期利益獲取穩定、持續的長期利益。這對于紙廠老板的確是一道必須突破的關口。
二是習慣之痛。擯棄浮躁、急功近利心態,回到研究工廠的事情上,對許多游走于市場、客戶之間的老板來說,不僅是個理念問題,更是個習慣問題。老板要靜下心來,帶領企業的人研究生產、研究管理、研究創新。
三是變革之痛。變革創新必然會遇到重重困難,甚至會影響企業眼前業績。只有堅定信念,百折不撓,才能達成目標,完成轉型升級。
當下,紙箱企業面臨的處境比2008年金融危機來臨還要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