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二”之后,消費者迎來了收貨高峰,同時還有包裝廢棄物帶來的“一地雞毛”。垃圾桶里都是泡沫填充物、氣泡墊以及快遞的外包裝,還有墻角堆放的快遞盒子。貨到了,包裝盒該去哪兒?
小小眼霜、五層包裝,絕非夸張。以筆者的親身經驗看,越是趕上過節促銷,網購的東西包裝越是臃腫,拆完后快遞紙箱、塑料封裝袋、封箱膠帶、防震泡沫、商品包裝盒等卻成了負擔,賣給收廢品的不值錢,好多都不愿收,隨手扔了會污染環境。快遞過度包裝,與當下的節約環保風尚背道而馳。
對于電商與物流方來說,嚴實包裝、包得仔細是贏得信譽的關鍵,快件完好無損,也會減少損失,提高消費者的安全感。但是,豪華包裝帶來的浪費與污染,已經泛濫。據國家郵政局一組調查數據,目前中國每天產生的快遞包裹數量在4500萬到5000萬之間,預計五年后這個數字將變成每天2億單。
“垃圾是放錯位置的資源”,回收再利用,建立循環體系,就能從源頭減少過度包裝帶來的各種“后遺癥”。早在幾年前,某網站就開展過配送紙箱回收活動,但僅靠電商與物流的自律是不夠的。相關部門應出臺細化的規范條文,統一要求包裝設計簡約、使用單一材質;并發揮行業協會督促作用,鼓勵物流企業與大的電商聯手合作,以優惠券、積分、打折等刺激消費者積極響應二次利用,提高回收再利用的使用率。當然,完善獎懲機制,鼓勵電商采用新型環保包裝材料,對包裝耗材再利用,也是很有必要的。
與韓國、日本、德國等相比,我國沒有《包裝法》,零散的標準與規范早已跟不上電商迅猛發展的步伐。因此,推廣綠色快遞也好,制約過度包裝也好,都應提速法律的修訂與完善。相關部門應多些扶持政策,選舉幾個試點企業,建立公益回收中心,開展環保公益宣傳等,讓市民逐步接受循環使用快遞包裝,提高群眾的環保意識,這也是為回收再利用成為常態積極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