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國家級水利風景名勝區龍鰲河畔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水尾鎮白水村,是個較為典型的侗族聚居村寨。從隋唐以來,當地村民世代造紙,傳承古法造紙技藝已有千余年,生產的竹漿紙使用起來不但沒有灰塵,而且還帶有淡淡竹香味,暢銷鄰近10余省市,深受消費者青睞“青蔥籠明月,白水繞低洼;古韻傳千年,老樹開新花……”仲夏的白水,花香鳥語,空氣怡人,游人慕名而來白水村地處武夷山脈,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岑鞏縣、銅仁地區玉屏縣和湖南省懷化地區新晃縣交界處。全村人口95%以上是侗族,以黃姓居多,人人都會造紙步入村頭,清瀅瀅的龍鰲河水在這里陡然折了一個大彎。沿路前行,一排排現代氣息濃郁的小別墅和古色古香的土窯、藤木作坊和諧共處。“這些土窯、藤木作坊都是村民用來造紙的器具,至于那些別墅嘛,則是造紙帶來的豐厚福祉啰!”隨行的村支書黃治文樂呵呵地說村民傳承造紙技藝已有千余年,到黃治文這代人已是第21代,主要生產用于書畫的宣紙和傳統祭祀的火紙兩種。造紙的基本原料是陽山竹(又叫棉竹)、構皮、絲麻等,制作過程有浸竹、煮竹麻、制漿、舀紙、榨紙、剝紙、曬紙等72道生產工序,整個制作流程需要大約55天。竹漿紙因具有白皙、柔軟、薄細和韌性強等特點,暢銷當地市場及周邊湖南、湖北和廣東等省村民黃貴春今年55歲,傳承古法造紙技藝已有40余年。從14歲開始,黃貴春就一直跟著父親學習造紙,一年做一窯紙,大約5000刀紙,除去各種開支,收入五六萬元。黃貴春年輕時也曾外出務工過,不過出去沒到半月就回來了。“還是在家造紙好,農忙農閑兩不誤,收入也還行。”黃貴春說。走進黃貴春家,兩樓一底的磚房,室內裝修很是講究,各種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黃貴春說,房子18年前就修建了,當時花了20多萬元一路走一路看,村民或在院子里曬紙,或在堂屋里整理紙,或在路邊給成品紙打包裝運,或在龍鰲河里撈魚,或在荷塘中排藕……村里找不到閑散人員岑鞏古名思州,歷史可追溯到隋朝開皇二年(582年),已有1430多年歷史,史學界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貴州”之說。境內生產的“中國十大名硯”之一的思州思硯久負盛名,曾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外國貴賓。周恩來總理生前曾三次過問思州石硯的生產情況,國家文化部授予該縣“思州石硯文化藝術之鄉”稱號。近年來,該縣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著力打造“書法之鄉”和“詩詞楹聯之鄉”文化品牌,先后多次舉辦全省范圍內的書法大賽,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白水村造紙產業的興盛“百聞不如一見”。伴隨著岑鞏縣旅游宣傳力度的加大,古法造紙技藝已成為該縣宣傳推介地方特色文化的又一張名片,推動著白水村一帶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據村民介紹,每年的春、夏、秋三個季節,前來龍鰲河沿岸休閑度假的游客絡繹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