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漿水中一撩、一提、一掀,伴隨著袁恒通的動作,紙便如魔術般顯現出來。今年81歲的袁恒通是浙江省寧波市奉化棠云村人,也是寧波現在惟一的手工紙生產者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被稱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的手工造紙技藝因工序多、耗時久而逐漸淡出民眾視線1951年,袁恒通開始學習曬紙技藝,就此與紙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隨著機制紙業的猛然興起,手工竹紙迅速受到市場擠壓,手工紙坊經營難以為繼,紛紛歇業。最后,只剩下了袁恒通一個作坊經歷了手工造紙由盛而衰的場景,在造紙事業陷入即將斷代的窘境時,袁恒通一家成了為數不多的守望者,至今保留著一整套的造紙技藝和設備,為中國眾多圖書館輸送古籍修復的紙張1997年是袁家紙業的轉折點,當時的寧波天一閣圖書館為修補破損的古籍藏書,需要一批與明代古籍紙相同的竹紙。經人介紹,該圖書館管理員來到棠云村找袁恒通,請他試制古籍用紙由于修復古籍需要特殊的紙張,袁恒通改進了自己的造紙秘方袁恒通解釋道,除上好的苦竹、桑樹皮、棉麻等必不可少的原料外,古籍紙張配料還要有野生獼猴桃藤、冷飯包藤、豆腐渣樹葉等輔料。而這些配方全是他自己摸索出來的第一批樣紙生產出來后,袁恒通就送去南京博物館化驗,結果證明這種竹紙與古籍紙最接近,是品質最理想的紙張。為此,寧波天一閣圖書館一次性就訂購這種竹紙4萬張之后,中國各大博物館的專家先后前來考察,都不約而同地選用了袁恒通生產的“棠云紙”據了解,從一棵竹子到一張紙,需要經歷72道工序:砍料、陰料、剖料、腌料、洗料、煮料、搗料、漂漿、打漿、抄紙……這個過程一般需要4個月時間“抄時要掌握輕重,力度適中,厚薄均勻。抄多了紙就厚了,抄少了紙就薄了。”盡管抄紙作為手工造紙技藝中最為關鍵的一個步驟,但袁恒通已做到了心中有紙,厚薄全掌握在手中袁恒通驕傲地說道:“我的紙100張才8兩重,薄又韌,寫字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