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開放以來,不知多少國內外專家唱空中國經濟乃至斷言中國經濟將崩潰,以致很多人對中國經濟持悲觀看法。這讓人聯想到抗日戰爭時,出現了各種消極悲觀的論調,偉人毛澤東寫下了著名的《論持久戰》,對我們思考轉型升級的持久性不無裨益。
其一,轉型升級是運動戰而不是陣地戰。當下,無論是向數字印刷、商業印刷,還是包裝印刷、互聯網等方向去轉型升級的印刷企業、制造商都存在不確定性。成功的案例不多,正因為無前車可鑒,因此要把轉型升級當作“大規模的運動戰,而不是深溝高壘、層層設防、專靠防御工事的陣地戰。”運動戰是指能“迅速地前進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當然,有效的組織和調動力是前提。即企業要開展多元化產品經營、拓展盈利點,降低風險尤其是產品單一遇形勢惡化“無路可退”的風險。嘗試轉型時,要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不要戀戰或做“悲情英雄”。新上產品時就要有退出預案、科學的風險評估方案。
制造商和印刷企業更要積極拓展新的盈利點,例如:所有權盈利,如出租房子賺錢;其他業務盈利,如印企進軍高仿真復制、文化衍生產品;輔料盈利,如裝訂環節切下的紙邊,如果量大也可賺一筆;設計服務收設計費,如果提供解決方案策劃服務則可收策劃費,等等。
其二,要形成轉型升級的統一戰線。①要在內部形成“統一戰線”,即用良好的企業文化凝聚不同文化背景的員工。文化管理的價值是無形的、持久的、潤物細無聲的,殺傷力也是強大的。②要在全行業、全產業鏈形成統一戰線,團結行業的政府、協會、媒體、院校、專家;團結產業鏈條上的供應商;團結終端客戶;團結投融資、金融信貸、互聯網機構及各類智庫。而且要讓客戶覺醒,讓競爭對手的客戶“覺醒”倒戈,當然是以正當競爭的手段。從方法上,既要“以身作則”也要“借力”,關鍵時要“取義”。一些制造商向媒體發布的稿件,多有前沿的技術分析,非一般記者能力所及。陜西北人向媒體發布的稿件也多為深度稿件。有的老總則利用自媒體主動出馬,試圖“喚醒沉睡中的人”。劉學智先生的文章、觀點頻頻見諸于雜志、微博、微信,勤快度勝過記者。萬捷深沉地宣稱要“為人民藝術服務”,畢十年之功,巨資建藝術網,先是“自我覺醒”爾后“喚醒藝術家”——印刷人何其優雅,何其品位。此岸沒定價權,(加工費)任由宰割;彼岸“傍”的不是大款,是藝術、是創意、是創作、是產品,收獲的是精品、是已進入故宮的藝術衍生品。
“三個代表”亦蘊藏著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我們要在轉型升級中貫徹之。技術、管理、營銷等方面要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方向,數字印刷、包裝印刷、商業印刷乃至標簽印刷,互聯網、物聯網等發展趨勢,不管是否投資都要去了解、分析或調查,適時出手。文化、理念、品牌、服務等要代表先進文化的方向。企業舉什么旗要明確,慎重確定后要堅持。“為人民藝術服務”令雅昌占據市場需求、商業道義、戰略決策上的制高點,且高度清晰。“方方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是方正集團的商業倫理及企業文化。企業經營管理的一切方面要代表最廣大客戶的根本利益。賣設備要為客戶負責,要建立設備使用效果的持續跟進、評估、反饋及改善,乃至退出機制。如賣出后就萬事大吉,客戶虧錢了也不管,丑事傳千里,制造商的形象會被“眾口皆碑”所壓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