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名人手稿的影印本,動輒數百上千元,一部數十冊的舊檔案影印本,每冊的定價高達數百元……許許多多打著“精裝”、“絕密首發”、“珍藏”等旗號的影印書籍,為許許多多的出版社所鐘情,然而這些“高貴”的書籍,又有幾個人能夠買得起?
在諸多的影印書籍中,古籍和檔案毫無疑問占據絕大部分,批評者提出疑問,這些原本是民族文化遺產和公共文化財產的知識,緣何成了讓尋常百姓乃至研究者都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絕大多數傳統時代的典籍本身并無著作權限制,出版原本是自由的,不過很多珍貴的古籍深藏在圖書館、博物館之中,極少被整理出版,最終卻成了影印出版市場上的主角,以高昂的價格將諸多普通的讀者拒之門外。
本應該供人自由查閱的檔案,常人卻總是難睹真容。一邊是檔案查閱難,各個存留檔案的機構要么干脆拒絕普通人查閱,要么收取高昂的查閱、復印費用;而另一邊,這些檔案也成為高價影印本出版的資源,檔案管理部門原本是公共服務機構,卻將檔案當成奇貨,以此謀利。
不論是傳統的古籍,還是珍藏的檔案,抑或是舊刊舊報,原本都是一個國家的公共知識,但是很多時候,公共文化卻不能成為公共財富,而變成了少數部門和少數人謀利的工具,保存公共知識的機構,原本是為知識的繼承和傳播而設,卻又為何成了阻礙知識傳播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