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的本意表示向下按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印刷的“印”字。“印”的甲骨文字形是一只大手按壓一個跪著的人,最初表示按壓的意思,是“抑”的初文,兩個字在古代通用。
在造紙術廣泛應用之前的竹、木簡冊時期,印章是壓蓋在封泥上來使用的,所以印章一般稱為“印”。隨著時間的推移,“印”最初的意義逐漸消褪,于是就加了個提手旁另造了一個“抑”字。
古代印刷術來源于印章
南北朝時,紙質的書籍已經基本上替代了早期的竹木簡,人們閱讀方便多了,但是在印刷術發明之前,還是要靠手抄書籍來傳播。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出錯。后來,在印章等技術的啟發下,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印章在商周時期就有,一般在方寸之間,只有幾個字。而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提到,當時的道家流行一種4寸見方,有120個字的大木印,很像一塊小小的雕版了。
此外,佛教徒為了使手抄的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蓋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受印章、拓印等技術的啟發,隋唐時出現了雕版印刷術。早期的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于印刷佛像、佛經。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印刷術方便靈活,省時省力,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