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刊登財經評論人譚浩俊文章表示,去年的財政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還是基本匹配的。因為,去年的經濟增長速度為7.4%,也創下了24年來的新低。只是,財政收入增速與經濟增速匹配的時間來得太晚了,財政收入高速增長的時間也太長了。
眾所周知,自1994年實行分稅制改革以來,財政收入就象脫了韁的野馬一樣,一路飛速狂奔,完全失去了理智。因為,在這段時間當中,經濟發展并沒有財政收入增長數據反映的那么美好,也沒有那么多的財源可以確保。也正是因為各級政府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要求過高,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才會變得沒有理智。由此帶來的是實體經濟被邊緣化,實體產業資本大量向非實體產業、特別是房地產業等轉移,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的現象不斷加重。
文章稱,也許對征收部門來說,他們的行為都是合法的,是依法征收。但是,依法征收的依據是否充分,稅率、征收范圍、征收時間等是否合理,就很難說了。為什么相關國際組織始終認為中國的稅負在國際上名列前茅,而中國相關職能部門在不愿承認的同時又拿不出中有力的證明依據,就是這個原因。
也正因為如此,去年財政收入增速重新回歸到個位數,應當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也是一次新的發展機遇。
由于財政收入始終以高于GDP兩倍左右的速度增長,財政支出也水漲船高。因此,各級政府都已經對財政收入增長產生了“快速”的依賴感,都已經習慣于快速增長,而無法接受增長速度放慢。尤其是出于對財政支配的考慮,更希望財政收入能夠一直保持很快的速度增長。不僅如此,財政收入也已經成為地方政府之間相互比拼、比政績、比成就的最主要工具之一。很多情況下,相信兩個實力相差不大的城市,還會在每年的財政收入增幅、總量等方面比個臉紅耳赤、拼個你死我活。如此,財政收入就象一把尖刀,常常地扎在企業的身上、扎在所有納稅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