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指出,2014年,國內經濟仍處在“三期”疊加的陣痛期,產能過剩矛盾突出,工業生產價格持續下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比較嚴峻。從《公報》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增速相比往年的確有所放緩,2014國內生產總值63.64萬億元,同比增長7.4%,7.4%如果是放在2013年以前,那絕對是讓人失望的成績。但是在新的環境下,這個指標不僅符合中國的發展事實,同時也是世界經濟新態勢的縮影。
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指數不僅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創傷”,而且是中國經濟發展含金量的提升。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換擋不失勢,關鍵還是方向打得準。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提出了“經濟新常態”這一新概念。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將這一“新常態”概念結合此前的“三期疊加”,概括為“習近平常態”,即增長速度的新常態,結構調整的新常態,宏觀政策的新常態。于是,面對當前的經濟環境,我們有了新的觀點,即新常態。
正如《人民日報》所說,世界經濟復蘇疲弱的“亞健康”狀態依然持續,經濟金融風險上升,大國博弈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這些全世界各國都具備的經濟發展新“病癥”在中國也同樣存在。但是我國在應對低迷的經濟環境并沒有“束手就擒”,在新一屆中央領導人的正確領導下,中國經濟并沒有陷入低迷狀態,因為中央一系列的改革發展舉措,讓中國經濟從世界各國中脫穎而出,并且通過自身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世界經濟危機。
歐債危機讓丹麥等國家陷入蕭條無法自拔,丹麥也一直沒有找到突破口,大筆舉債后仍然無法改變蕭條的經濟狀態,最終導致國民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債務負債累累。中國也同樣遭受了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如果像丹麥一樣找不到“出路”,中國經濟勢必也會像丹麥一樣陷入困境,加之中國的經濟基賜人口基礎,或許情況更糟。但是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穩定物價、金融改革、激發民間資本活力,更為重要的是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大程度發揮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二者的相互協調作用。可以說,中國經濟之所以能夠沖過金融巨浪,換擋也不失勢,完全是方向打得準,速度拿得穩。
“改善民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依然呈增長態勢,醫療、衛生、教育、民生等惠民項目順利落地,這些成績都得益于不失勢的經濟發展,我們期望中國未來能夠一直像今天這樣,不論世界如何變化,我們仍然在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