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豆腐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漢代,發展至今已有千年之久。由傳統的小作坊到現代機械化生產,豆腐的生產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豆制品種類繁多,口感豐富,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說起豆腐的制作,恐怕很多人的對此的印象還停留在傳統的小作坊上。不過,隨著消費者及食品生產企業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以及現代食品機械行業的發展,豆腐制作也逐漸擺脫小作坊式的“臟亂差”,開始機械化生產,甚至包裝上都貼上了二維碼,更加統一規范。
豆腐小工坊“變身”規范的車間生產,自帶二維碼可追溯生產信息,威海臨港區“打鐵豆腐工坊”將豆腐做成了品牌。10月13日,有著290多年歷史的打鐵村玉敦堂豆腐再次觸動人們的味蕾,帶來經典的“鹵水點豆腐”,隨著第一鍋豆腐的出鍋,打鐵豆腐工坊的產品也正式走向市場。
在玉敦堂做豆腐的是王信忠和王振鳳夫婦,兩人是草廟子鎮打鐵村的村民,做了20多年的豆腐,如今夫妻倆帶著老手藝進了“打鐵豆腐工坊”。手藝還是老手藝,不同的是,不用像當年那樣起早貪黑,也不用再走街串巷的叫賣了。如今的“打鐵豆腐工坊”的豆腐生產已經形成規模效益,從進料到銷售已經形成完整鏈條。
走進玉敦堂,古樸的環境、撲鼻的豆香味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嘗嘗這原汁原味的豆腐。盡管使用機器磨豆,但是磨盤的造型和工作原理還是很好地還原了當初的石磨工藝。而現場的“點漿”環節則是豆腐成型的關鍵,王振鳳邊將鹵水慢慢倒入,邊輕輕攪動,豆花也慢慢呈現在眼前。然后經過壓制,香噴噴的豆腐就出鍋了。
除了王信忠,還有18家過去的小作坊通過統一規劃走進打鐵豆腐工坊加工區,“變身”車間生產。走進加工區,室內寬敞明亮,每臺機器都被擦得一塵不染,工人們身著統一的服裝,戴著防塵帽、口罩和手套,嫻熟地加工著豆制品。“在這里,我們的生產嚴格按照規范進行,還有市場監督管理局幫我們把關,跟之前在小作坊里完全不一樣。”業戶徐清洋說。
“打鐵豆腐工坊是臨港區探索打造的一種集中作業、集中監管的模式,本著透明、傳承、安全的原則進行建設。”臨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稽查大隊大隊長鄒敬一介紹說。此外,加工區還實行統一原料采購、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制度要求、統一生產場所、統一供氣供水、統一布局以及統一污水排放的模式管理。工坊內,原料區、加工區、成品區位置分明,各個區域相對獨立,避免加工過程中的交叉污染。對進駐的小作坊,園區為其統一辦理從業人員健康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報告登記卡、營業執照等手續,并統一上墻。
此外,加工區的豆腐都貼有可追溯二維碼,市民在購買時可通過掃描獲取生產廠家、生產地點等信息。在每家運送豆腐的車上,業戶都放著由市場監督管理局發放的“誠信經營公示簿”,每天的檢驗信息一目了然,消費者可查看。同時,業戶還需隨車攜帶供追溯查詢的“一票通”。13日,18家業戶在承諾墻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承諾讓市民“吃上放心豆腐”。
目前,小作坊生產的園區化模式已在威海全市推廣,全市建設4處豆腐集中加工園區,全市豆制品集中加工率達75%。食品質量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把好食品生產環節的監管關,是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上的重要一環。為此,在規范小作坊生產的同時,威海嚴格落實食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通過實施《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清單》、《生產環節食品安全風險清單》、《現場監督檢查清單》三張清單,明確了企業的主體責任和行政部門的監管責任,抓住了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讓企業知道要干什么,行政部門知道要管理什么,從而較好地提高威海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豆制品種類繁多,口感豐富,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但說起豆腐的制作,恐怕很多人的對此的印象還停留在傳統的小作坊上。不過,隨著消費者及食品生產企業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以及現代食品機械行業的發展,豆腐制作也逐漸擺脫小作坊式的“臟亂差”,開始機械化生產,甚至包裝上都貼上了二維碼,更加統一規范。
豆腐小工坊“變身”規范的車間生產,自帶二維碼可追溯生產信息,威海臨港區“打鐵豆腐工坊”將豆腐做成了品牌。10月13日,有著290多年歷史的打鐵村玉敦堂豆腐再次觸動人們的味蕾,帶來經典的“鹵水點豆腐”,隨著第一鍋豆腐的出鍋,打鐵豆腐工坊的產品也正式走向市場。
在玉敦堂做豆腐的是王信忠和王振鳳夫婦,兩人是草廟子鎮打鐵村的村民,做了20多年的豆腐,如今夫妻倆帶著老手藝進了“打鐵豆腐工坊”。手藝還是老手藝,不同的是,不用像當年那樣起早貪黑,也不用再走街串巷的叫賣了。如今的“打鐵豆腐工坊”的豆腐生產已經形成規模效益,從進料到銷售已經形成完整鏈條。
走進玉敦堂,古樸的環境、撲鼻的豆香味讓人迫不及待地想嘗嘗這原汁原味的豆腐。盡管使用機器磨豆,但是磨盤的造型和工作原理還是很好地還原了當初的石磨工藝。而現場的“點漿”環節則是豆腐成型的關鍵,王振鳳邊將鹵水慢慢倒入,邊輕輕攪動,豆花也慢慢呈現在眼前。然后經過壓制,香噴噴的豆腐就出鍋了。
除了王信忠,還有18家過去的小作坊通過統一規劃走進打鐵豆腐工坊加工區,“變身”車間生產。走進加工區,室內寬敞明亮,每臺機器都被擦得一塵不染,工人們身著統一的服裝,戴著防塵帽、口罩和手套,嫻熟地加工著豆制品。“在這里,我們的生產嚴格按照規范進行,還有市場監督管理局幫我們把關,跟之前在小作坊里完全不一樣。”業戶徐清洋說。
“打鐵豆腐工坊是臨港區探索打造的一種集中作業、集中監管的模式,本著透明、傳承、安全的原則進行建設。”臨港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稽查大隊大隊長鄒敬一介紹說。此外,加工區還實行統一原料采購、統一檢驗檢測、統一制度要求、統一生產場所、統一供氣供水、統一布局以及統一污水排放的模式管理。工坊內,原料區、加工區、成品區位置分明,各個區域相對獨立,避免加工過程中的交叉污染。對進駐的小作坊,園區為其統一辦理從業人員健康證、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報告登記卡、營業執照等手續,并統一上墻。
此外,加工區的豆腐都貼有可追溯二維碼,市民在購買時可通過掃描獲取生產廠家、生產地點等信息。在每家運送豆腐的車上,業戶都放著由市場監督管理局發放的“誠信經營公示簿”,每天的檢驗信息一目了然,消費者可查看。同時,業戶還需隨車攜帶供追溯查詢的“一票通”。13日,18家業戶在承諾墻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并承諾讓市民“吃上放心豆腐”。
目前,小作坊生產的園區化模式已在威海全市推廣,全市建設4處豆腐集中加工園區,全市豆制品集中加工率達75%。食品質量安全關系到千家萬戶,把好食品生產環節的監管關,是整個食品安全監管鏈條上的重要一環。為此,在規范小作坊生產的同時,威海嚴格落實食品生產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通過實施《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清單》、《生產環節食品安全風險清單》、《現場監督檢查清單》三張清單,明確了企業的主體責任和行政部門的監管責任,抓住了食品安全的主要矛盾,讓企業知道要干什么,行政部門知道要管理什么,從而較好地提高威海食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