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只能做出版的產業鏈,就出版談出版肯定沒有前途。你不能說只是去賣兩本書,你只能搞出版工程。比如說你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除了做成出版,還要做會展、旅游,但核心是出版的內容。比如說敦煌壁畫,只有做了敦煌壁畫的宣傳出版,人家才能來旅游來看,再開發紀念品。敦煌壁畫的宣傳本身不一定賺錢,但它是整個系統的核心。”王亞非說。文化產業正處在轉型期,文化企業的轉型方向是記者和王亞非訪談中的重要話題。王亞非認為,文化不是商品,不是擺在地攤上賣的,文化是項工程。他們做每一本書,都是當成一個項目來做,把開發做到極致。
“我們最近做了個策劃推出系列的十本圖書,策劃的主題是‘今天的精英,當年讀的什么’。圖書推廣得不錯,我們還圍繞做圖展,再組織到書所在地現場考察,可以做的事太多了,也都是可以賺錢的地方。”王亞非說,國家為什么要號召文化與體育、旅游來結合,就是因為文化是發散的,內容必須要與多方面結合在一塊。
王亞非非常看好文化出版行業的前景。“其實很多人都看好文化前景,只是他們進不來。有的是缺乏組織能力,有的是品牌不行,有的是手上沒有知識產權,有的沒有人才,有的資金不足。文化行業講起來沒什么門檻,其實真做起來門檻很高。比如說我們和中國博物院合作的一些項目,一般的圖書商人根本做不了。只是要做的話,文化工程很重要。”他說。
大數據的價值鏈
談到轉型,互聯網與數字化是媒體集團繞不過去的話題。2013年開始,時代出版重點打造了一個名叫“時光流影”的文化生活類自出版社交平臺。它的界面與微博有些相似,并且可以與新浪微博相綁定與連接。該平臺的主要特點是能夠與出版掛鉤,把自己在平臺上的文字直接做成電子書,甚至印刷成紙質書。用戶在這個平臺上是免費的,只有到需要結集成書的時候,才需要付費。據王亞非介紹,目前這個平臺每天能夠出書兩千本。其中使用時光流影“一鍵成書”功能最活躍的,是媽媽這個群體,她們留下了一本一本的育兒日記;還有就是老人過生日;各種會議的主辦方,給與會者的禮物就是——“會議記錄”;旅行社也可以把“一鍵成書”當作贈送給客戶的禮物,旅游結束,回家一下飛機就能收到圖書。
目前從營收來看,這公司尚無突出之處。以公司一百人左右的團隊規模來看,每日2000本書的量可能尚不足以覆蓋成本。但在王亞非看來,他看中的是在這個平臺上完成的大數據的積累。“這個平臺每天上傳三萬張圖片。”王亞非說這句話時頗為得意。他告訴記者,通過平臺整合版權,時代出版能夠把資源和平臺抓在手上。目前這個平臺規劃的收入來源只是廣告和付費出書,但在未來,這個平臺可以再加上很多東西,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比如說藝術品、收藏等。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表達這一模式的話,那就是“大數據的價值鏈”。
記者問王亞非,數字化轉型中他覺得最大的難點是什么。王亞非回答說,技術與內容的融合是最難的。技術團隊與編輯團隊需要進行不斷的磨合,這是他引進互聯網人才構建自己團隊而不是把技術外包的原因。
采訪的最后,記者問王亞非,他如何看待時代出版的估值。“估值他們沒看懂,但是也不急啦。”王亞非這么說。他覺得,一個有沉淀的,不隨周期影響而又在做實事的企業,最終能得到合理的價值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