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發表知名經濟學家、財經專欄作家宋清輝文章表示,令人感到驚喜的既不是將GDP目標在7%左右,也不是貨幣繼續寬松,更不是投資穩健增長,而是總理李克強提到的“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建立規范行政審批的管理制度”。
李克強指出,今年地方政府對應當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力,要徹底放、不截留,對上級下放的審批事項,要接得住、管得好。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健全為企業和社會服務一張網,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依法保護企業和個人信息安全。各級政府都要建立簡政放權、轉變職能的有力推進機制,給企業松綁,為創業提供便利,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所有行政審批事項都要簡化程序,明確時限,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
從上述這一段話不難看出,政府的“減法”就是減少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讓市場能夠擺脫大量束縛,按照真正的市場經濟規律運行;取消、下放一系列性質審批更是向各部門要效率,減少企業創立、發展時不必要的行政障礙,令術業有專攻的民營經濟工作者更好的創造財富;簡政放權,一方面是要尊重市場,另一方面就是要清理龐大的公務員隊伍,在打貪反腐的同時增強干部隊伍的廉潔性,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員的服務質量,真正為老百姓、為市場服務。
文章稱,市場經濟走上正軌,民營經濟才能實現繁榮;但當前形勢并非如此,大量國家壟斷阻礙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整體經濟的發展。在中國急需從“藏富于國”向“藏富于民”轉變的情況下,簡政放權將為民營經濟注入強心劑,讓更多的民眾在多勞多得市場經濟環境下獲得更多可支配收入、降低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動內需從而推動民營經濟的進一步增長,實現良性循環,令GDP有更好的表現。
文章分析,GDP目標設立在7%左右而非一個確切數值,一方面顯示出中國政府主動降低經濟增長指標,不再緊盯數量而是追求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則表示,今年GDP目標在一定區間范圍內,各地、部門已經沒有必要謊報、虛報財政收支,也沒有必要在經濟困難的時期抱有太多壓力,放心大膽嘗試各類項目,不要只在乎眼前利益,更應該著重長期的經濟效益。從2014年的7.4%降到2015年預期的7%左右,我認為政府能夠接受的區間6.5%~7.4%之間。
市場經濟政府需要減少干涉,但是宏觀決策絕對不能放松。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及,“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2%左右,在實際執行中,根據經濟發展需要,也可以略高些。”
去年年末以及今年3月初的降息加上中間一次降準,并沒有完全地緩解錢緊的問題。結合當前依然處于動蕩的全球金融,中國CPI指數回落在較低的區間,M2預期12%的增長顯得較低,這也意味著政府今年將有可能積極使用降準、降息、定向寬松等寬松措施,結合各階段不同的情況審慎調整。
此外,“改革”一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高頻出現達86次,而這個高頻詞已經出現了近三十多年,這就如同“改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一樣。在2014年的回顧中,改革出現了20次,集中在財稅、金融、行政的回顧上;在“2015年工作總體部署”中,提到9次改革;在“把改革開放扎實推向縱深”中,提到30次改革,主要集中在財稅、國企改革、群眾期盼、實體經濟和開放;在“協調推動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優化”中,提到了13次改革;在“持續推進民生改善和社會建設”中,提到了11次改革;在“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中,僅提到3次改革。
文章指出,從改革提及的頻率上,可以見到政府依然將經濟體制改革作為首要任務,并協同大量的投資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而從投資項目來看,依然是以高鐵、水利工程等為主,這同樣表明在政府迫切希望民營經濟發展的同時依然需要通過壟斷維持經濟增長,畢竟中國市場化進程還需要繼續推動,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但潛力不可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