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名主持人柴靜的空氣污染發布深度調查《穹頂之下》,引發巨大反響。該片發布時點,正值中國“兩會”前夕,也恰是環保部長陳吉寧履新后一天。每年“兩會”上,霧霾治理總是提及頻度最高的熱點話題之一,今年也不例外。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周四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再度提出要將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新興的支柱產業。
環保成為焦點有其必然性。作為“十二五”期間國家重點發展的七大新興產業之首,環保行業在過去的三年里處于政策和投資缺失的密集“補課”中。目前該行業已經到了一個更嚴峻的階段,其關鍵詞,按照陳部長的履新表態,就是“鐵腕執法”、“改革治污機制”,但這必將觸動眾多利益集團的神經。
西方環保產業發展路徑
上世紀60至70年代,發達國家由于環境惡化,開始重視環保,對環保的需求主要是廢水處理、廢棄物處理處置、大氣污染控制。這一時期環保行業主要是依靠國家的政策因素推動。進入90年代后,公眾的環境追求與政府的環境政策導向開始發生變化,開始越來越重視環境的防范治理,環保公司依據市場需求轉型,從單一的環境治理商轉為綜合的環保服務商。政府的角色也從干預、治理轉向監管、引導。
從70至80年代開始,海外環保行業巨頭們通過并購的方式,轉型為大平臺綜合環保服務商來實現持續性發展。法國威立雅集團的業務從最早的城市供水,擴展到污水處理、垃圾焚燒、危廢處理,通過不斷的兼并收購,已擴展到行業的整條價值鏈。美國WM公司搭上了資源保護和回收相關法案的快班車,借機收購了大量相關公司,成長為美國目前最大的固廢處理公司。美國Stericycle公司的并購始于醫療垃圾環保政策的趨嚴,標準的提高使得醫療危廢市場容量進一步增加,也讓Stericycle之類專業醫療垃圾處理公司可依靠專業化優勢與WM公司競爭。
中國環保產業投資前景
中國環保產業目前仍相當于發達國家環保發展的第一階段,呈現小而散、多而弱的特點。截至2012年末,中國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市場排名前十的企業市場份額僅占26%,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市場前五名企業的市場集中度也僅占10%左右。對照中國與海外環保行業的發展歷程,預計中國環保行業將會進入大規模并購期。這一時期擁有充足資金和良好發展戰略的公司有機會借助政策,成長為中國環保產業的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