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承載著國家使命、耗時36個春秋完成的詞典,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普什圖語雙語詞典之一。它的出版,不僅了卻了主編車洪才和張敏兩位老人的夙愿,更承載了商務印書館對于作者的那份承諾。
1975年召開的全國辭書出版會議確定編輯出版《普什圖語漢語詞典》,并且將任務交給了商務印書館。但此后,由于歷史的原因,這個項目幾乎成為一項被遺忘的國家任務。
直到1978年的一天,商務印書館工作人員找到當時的北京廣播電臺,從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借調到廣播電臺普什圖語組的車洪才教授接下了這個任務,后來張敏先生加盟。從此幾位編者篳路藍縷,克服了時代局限和技術困難,以及編者工作關系多次變動,詞典編撰不得不長期停頓等困難,持之以恒,不離不棄,使詞典的編撰工作得以延續。
2012年4月,商務印書館外語編輯室原主任張文英,從76歲的車洪才老人手里接下了承載其一生心血的《普什圖語漢語詞典》書稿,也接過了這項國家任務的“接力棒”。
2014年年初,為了這本詞典的如期出版,商務印書館成立了由崔燕、張文英、孫馳、于立濱組成的編輯團隊。學西班牙語的崔燕、學法語的張文英、學德語的孫馳和一直從事漢語編輯工作的于立濱組成了“普什圖語漢語詞典”項目組。“我們這個團隊匯聚了‘老中青’三代。其中,于立濱老師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曾校對過《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的她,有著豐富的經驗,在編輯的過程中經常能從漢語的角度發現詞典中存在的某些問題。”面對《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的采訪,現任商務印書館外語編輯室主任崔燕很謙遜。
“目前,我們國內懂普什圖語的人不超過100位,常用的人也就30位左右。我們也不懂,在審讀稿件時,先看漢語的解釋是否精準,如果漢語讀不通,那普什圖語原文就有可能存在問題;而在看普什圖語時,我們就像看畫一樣,仔細辨別確認。我們把自己有疑問的地方都記下來,再去向車老師、張老師求證。為此,我們還設立了專門的QQ群和微信群,方便大家一起交流探討。”一年的時間里,硬是憑著一股子“鉆”勁和“韌”勁,崔燕和團隊中的小伙伴們逐字逐句排查字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此外,這本詞典的排版也非常困難。”崔燕說,普什圖語是從右往左寫,而漢語則是從左往右寫,為照顧普什圖語從右往左的書寫習慣,編輯們也相應地把中文順序翻轉,兩種語言如果對應不好,輸入系統的文字就沒有了。一旦沒有,再補進去就會非常麻煩。
“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我們累并快樂著。”“普什圖語漢語詞典”項目組的成員們除了手頭這個項目,還有各自的詞典編輯工作需要處理,加班加點也因此成為她們過去一年中生活的一部分。
于立濱腰不好,在醫院進行牽引治療時,在病床上躺的那一個月期間依然堅持看稿。
“80后”孫馳記不清2014年的夏天她跑了多少趟“老地方”了,在項目組,她除負責看校樣還負責為張敏送稿,“老地方見”是他倆的“接頭暗號”。孫馳的言語中流露出對于張敏那一代人的崇敬之情:“每次剛給張老師送去新的稿樣,一個星期后他就會打電話跟我說,‘我的這部分已經全部看完,你那里還有新的嗎?’參與《普什圖語漢語詞典》的編纂工作讓我收獲很大,老一輩人那種公而忘私、一絲不茍的精神時刻感染著我。”
36年的心血,經過作者和出版者的共同接力,終于成型。《普什圖語漢語詞典》見梓,為這項國家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