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經過一番轟轟烈烈地籌備后,該事業部最終胎死腹中,38家外協廠商躲過一劫。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富士康最終放棄包裝印刷事業部這一利潤豐厚的產業的呢?請看“包裝地帶”為您帶來的揭秘。
負責珠三角的執行副總裁提議自建包裝印刷廠
據資料顯示,2006的之時,鴻海集團有38家外包協力廠供應的說明書、彩盒、瓦楞紙箱等包裝印刷部品,總額高達20多億元。其中裕同、美盈森、旺盈等主力供應商年供貨額高達一億。一旦富士康包裝印刷事業部建成,這些企業或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2006年,主管鴻海集團珠江三角洲的執行副總裁主要基于以下幾點考量:
1)鴻海集團每年花費100多億新臺幣采購包裝印刷材料,若自行生產將可降低代工成本,有利于企業以更低的報價爭取更多的代工訂單。
2)在廠內生產可以更快速交貨、減少運輸成本。
3)此外,自產可以大大節省管理這些協力廠商的訂貨、交貨、品質等所耗費的人工成本。
很快,提案得到鴻海集團高層的批準,富士康包裝印刷廠的籌備工作迅速展開。
十人籌備小組展開評估工作
不久,富士康在深圳觀瀾買地興建廠房,并從臺灣聘請業已退休的資深專家陳澄澈先生作為富士康科技集團CMMSG事業群包裝印刷事業處顧問,協助籌辦印刷及包裝材料生產事宜。
設廠評估、設備引進評估、生產運作的效能及成本估算等工作任務艱巨,加上時間緊迫,籌備小組原有的三位工作人員不堪負荷。為此籌備小組又從臺灣召集了七、八位行業資深專家進行增援。
最終評估結果出爐,籌備小組得出的結論是自產比外發可節省20%的成本。整個建廠規模高達一億多美元,第一期工程須花費2,500萬美元。在獲得最高層郭臺銘董事長批準后,在這位珠三角地區執行副總主導下,進行破土建廠及訂購印刷機、后加工設備的工作。
人事地震,富士康包裝印刷事業處胎死腹中
不料形勢風云突變,2007年,富士康的業績表現明顯不如預期,在比亞迪的奇襲下,近500名富士康主要干部、員工跳槽至比亞迪,將技術以及大筆訂單帶到比亞迪。加上原物料上漲、人民幣升值等不利因素,8月21日富士康的股價更跌至近三年來新低的5.31元港幣,跌幅超過80%。富士康的總市值也由最高峰的一千九百億元港幣,縮小至不到四百億元港幣,10月27日的股價收在1.7元港幣,是史上最低。
危機襲來,董事長郭臺銘對富士康高層管理人員進行大調整,負責主導包裝印刷事業部的執行副總裁被調離,新的繼任者要求重新對包裝印刷材料處做評估。
當新任執行副總裁詢問陳澄澈先生,興建包裝印刷廠的近億美元設備投資要多少年才能收回時,陳回答:“約需四年才能回收”。新任長官很顯然不能接受這個答復,他說在富士康的所有生產線,大約一年就可以回收,積壓太多資金不合算。于是富士康宣布放棄這一計劃,并把業已籌備好的廠房設備轉讓給一家重要的包材供應商。于是,在中國兩年的建廠工作也就此告一段落。
富士康包裝印刷項目夭折的往事已經逐漸被人淡忘,但對于裕同、美盈森、旺盈等協力廠商來說,當年形勢可謂極其兇險。如今,富士康的數十家包裝印刷協力廠商因天量蘋果、小米等產品包裝訂單而賺得盆滿缽滿時,還真應該感謝那場突如其來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