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自從2010年起,美國創造將近80萬份制造業就業機會,扭轉持續數十年的下滑態勢。
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制造業發生“逆轉”
金融數據機構Markit公布的預估數據顯示,美國2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4.3點,比1月份上升0.4點,也比經濟師預期的54點高。報告指出,美國制造業本月份的新訂單持續增加,不過增幅是13個月來最低的。
二戰結束以來,全球分工體系和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變革。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逐漸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價值鏈兩端延伸(主要指市場與研發),而將處于中間環節、附加值較低的制造業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轉移。
自上世紀70年代起,發達經濟體制造業普遍經歷了趨勢性萎縮,到2010年,美國保持多年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地位被中國取代。但自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制造業萎縮的趨勢似乎發生了“逆轉”。
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研究報告通過計量分析發現,美元匯率的競爭力、頁巖氣革命帶來的廉價能源、與新興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上差距縮小等因素,推動了美國制造業的復蘇。
日產將更多生產線設在美國,美國老牌企業重回故里
日本日產公司旗下、北美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就在田納西、而不是密歇根。最近日產還將這里的工人總數增加三倍,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60多個國家。日產類似的廠家都在招工、擴展。但是,現在的車間和過去的車間大相徑庭。機器人不僅組裝汽車,還負責在廠區內運送材料。此外,車間占地面積也大幅增加。
報道稱,最近日產決定將更多生產線設在美國。這樣做的并不僅是外國公司。大公司搬出美國的現象已經持續數十年。現在,諸如史丹利百得這樣曾經把生產基地遷到中國等地的老牌公司也正在重返故里。時隔25年,史丹利百得近期重新在美國生產出第一套電動工具。
一場由多種多樣因素組成的幾近完美的風暴正在為美國制造業推波助瀾。頁巖革命降低了能源成本,美國看起來又有了競爭力。
中國造紙廠即將在美動工開建,大企業“回歸美國”
新興國家工資水平上漲也是大企業“回歸美國”的另外一個原因。根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稱,美國弗吉尼亞州首府里士滿郊外的詹姆斯河沿岸,一所造紙廠即將于2015年晚些時候動工。工廠的主人是一家來自中國的造紙企業。
完工后,它將會消化該地區出產的稻草、玉米秸稈,并將之轉化為紙巾、面紙、有機肥料等家庭用品,而所有的這些產品還會被貼上一個“產自美國”的標簽。
榮鼎咨詢集團提供的(RhodiumGroup)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已經達到了120億美元,連續第二年突破100億美元大關。榮鼎咨詢集團正在密切關注著中國流向美國的資金情況。3年前的2012年,中國對美國投資首次超過了美國對中國的投資。
美國制造業“觸底反彈”還十分脆弱,前景并不明朗
經歷了一場痛心疾首的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希望制造更多東西,希望數十年原地不動的工資能有增加。先進的制造業確實能夠有所幫助。但是,目前這場復興會持續下去嗎?如果制造業已經不再是美國夢之一,復興能夠持續下去嗎?
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內,100名學生下學后聚集在這里追逐一個不同的夢想:他們正在競爭,爭取做出最棒的機器人。其中一個學生打出一條標語:“美國制造”,不過這是用中文寫成的。也許學生是在用這表方式表明,他們衣服、家電上英文寫成的“中國制造”,不久可能將遭遇激烈競爭。
把后勤、運輸都考慮進去的話,現在在美國和在中國生產成本持平。此外,美國還擁有技術先鋒的地位,所以,生產率保持高位。
美國制造業“觸底反彈”還十分脆弱,前景并不明朗。美國是否正在經歷趨勢性的制造業回歸尚難定論。但中國需要認真評估美國制造業回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盡早準備應對預案。
從比較優勢看,“美國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產品承載的科技含量與創新能力。美國制造業的相對復蘇,必然首先沖擊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起步不久的高端制造部門。美國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強度遠遠高于德國、韓國、中國等國家,并且研發活動集中在高科技領域。其在制藥、電子設備等高端行業的研發優勢不僅遠超中國等后發制造業大國,甚至也領先于其他發達的制造業強國。
廉價的人工、資源成本基礎上的中國制造業優勢正在消失
相比之下,無論是中美兩國在勞動力實際成本(相對于生產率)差距上的減小,還是美國能源繁榮與中國日益加劇的資源環境壓力的鮮明對比,都表明以往建立在廉價的人工、資源成本基礎上的中國制造業優勢正在消失。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新環境下重塑“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如今正是造紙及紙制品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
造紙及紙制品行業資金技術密集、規模效益明顯,然而行業的現狀卻是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小而分散。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全國造紙及紙制品企業數量為54,000個,全國規模以上造紙及紙制品企業數量為7,213個。
面對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龍頭企業們憑借大規模的資金實力,提高設備和技術水平,豐富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贏得競爭力。除了不斷優化產品結構之外,大多數的龍頭企業更懂得把握機會進行產業鏈升級,進一步強化行業領導地位。雖然《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淘汰落后產能的堅定舉措改寫甚至結束了眾多小型造紙企業的命運,但對于大規模的行業企業來說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空間。
造紙及紙制品行業去產能化階段,是該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行業龍頭企業往往能夠把握時機,通過自主創新,進行產品結構的變化升級,提升工藝水平,揚長避短,平穩度過行業特殊時期。
全球金融危機后,美國制造業發生“逆轉”
金融數據機構Markit公布的預估數據顯示,美國2月份的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4.3點,比1月份上升0.4點,也比經濟師預期的54點高。報告指出,美國制造業本月份的新訂單持續增加,不過增幅是13個月來最低的。
二戰結束以來,全球分工體系和貿易格局發生了深刻變革。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逐漸向具有高附加值的價值鏈兩端延伸(主要指市場與研發),而將處于中間環節、附加值較低的制造業向中國等新興經濟體轉移。
自上世紀70年代起,發達經濟體制造業普遍經歷了趨勢性萎縮,到2010年,美國保持多年世界第一的制造業大國地位被中國取代。但自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后,美國制造業萎縮的趨勢似乎發生了“逆轉”。
2014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研究報告通過計量分析發現,美元匯率的競爭力、頁巖氣革命帶來的廉價能源、與新興國家在勞動力成本上差距縮小等因素,推動了美國制造業的復蘇。
日產將更多生產線設在美國,美國老牌企業重回故里
日本日產公司旗下、北美最大的汽車生產廠就在田納西、而不是密歇根。最近日產還將這里的工人總數增加三倍,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60多個國家。日產類似的廠家都在招工、擴展。但是,現在的車間和過去的車間大相徑庭。機器人不僅組裝汽車,還負責在廠區內運送材料。此外,車間占地面積也大幅增加。
報道稱,最近日產決定將更多生產線設在美國。這樣做的并不僅是外國公司。大公司搬出美國的現象已經持續數十年。現在,諸如史丹利百得這樣曾經把生產基地遷到中國等地的老牌公司也正在重返故里。時隔25年,史丹利百得近期重新在美國生產出第一套電動工具。
一場由多種多樣因素組成的幾近完美的風暴正在為美國制造業推波助瀾。頁巖革命降低了能源成本,美國看起來又有了競爭力。
中國造紙廠即將在美動工開建,大企業“回歸美國”
新興國家工資水平上漲也是大企業“回歸美國”的另外一個原因。根據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稱,美國弗吉尼亞州首府里士滿郊外的詹姆斯河沿岸,一所造紙廠即將于2015年晚些時候動工。工廠的主人是一家來自中國的造紙企業。
完工后,它將會消化該地區出產的稻草、玉米秸稈,并將之轉化為紙巾、面紙、有機肥料等家庭用品,而所有的這些產品還會被貼上一個“產自美國”的標簽。
榮鼎咨詢集團提供的(RhodiumGroup)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對美國的直接投資已經達到了120億美元,連續第二年突破100億美元大關。榮鼎咨詢集團正在密切關注著中國流向美國的資金情況。3年前的2012年,中國對美國投資首次超過了美國對中國的投資。
美國制造業“觸底反彈”還十分脆弱,前景并不明朗
經歷了一場痛心疾首的金融危機之后,美國希望制造更多東西,希望數十年原地不動的工資能有增加。先進的制造業確實能夠有所幫助。但是,目前這場復興會持續下去嗎?如果制造業已經不再是美國夢之一,復興能夠持續下去嗎?
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內,100名學生下學后聚集在這里追逐一個不同的夢想:他們正在競爭,爭取做出最棒的機器人。其中一個學生打出一條標語:“美國制造”,不過這是用中文寫成的。也許學生是在用這表方式表明,他們衣服、家電上英文寫成的“中國制造”,不久可能將遭遇激烈競爭。
把后勤、運輸都考慮進去的話,現在在美國和在中國生產成本持平。此外,美國還擁有技術先鋒的地位,所以,生產率保持高位。
美國制造業“觸底反彈”還十分脆弱,前景并不明朗。美國是否正在經歷趨勢性的制造業回歸尚難定論。但中國需要認真評估美國制造業回暖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盡早準備應對預案。
從比較優勢看,“美國制造”最突出的核心競爭力在于產品承載的科技含量與創新能力。美國制造業的相對復蘇,必然首先沖擊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起步不久的高端制造部門。美國制造業的研發投入強度遠遠高于德國、韓國、中國等國家,并且研發活動集中在高科技領域。其在制藥、電子設備等高端行業的研發優勢不僅遠超中國等后發制造業大國,甚至也領先于其他發達的制造業強國。
廉價的人工、資源成本基礎上的中國制造業優勢正在消失
相比之下,無論是中美兩國在勞動力實際成本(相對于生產率)差距上的減小,還是美國能源繁榮與中國日益加劇的資源環境壓力的鮮明對比,都表明以往建立在廉價的人工、資源成本基礎上的中國制造業優勢正在消失。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實行更加有利于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新環境下重塑“中國制造”的比較優勢。(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如今正是造紙及紙制品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
造紙及紙制品行業資金技術密集、規模效益明顯,然而行業的現狀卻是企業數量眾多,規模小而分散。據國家統計局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底全國造紙及紙制品企業數量為54,000個,全國規模以上造紙及紙制品企業數量為7,213個。
面對日趨激烈的行業競爭,龍頭企業們憑借大規模的資金實力,提高設備和技術水平,豐富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贏得競爭力。除了不斷優化產品結構之外,大多數的龍頭企業更懂得把握機會進行產業鏈升級,進一步強化行業領導地位。雖然《造紙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淘汰落后產能的堅定舉措改寫甚至結束了眾多小型造紙企業的命運,但對于大規模的行業企業來說營造了良好的市場空間。
造紙及紙制品行業去產能化階段,是該行業進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行業龍頭企業往往能夠把握時機,通過自主創新,進行產品結構的變化升級,提升工藝水平,揚長避短,平穩度過行業特殊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