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馮老家中,感覺略顯簡陋,只見滿屋子的書籍報刊,墻上都是書法字畫,再看馮老氣色絕佳,不禁讓記者想到了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與印刷廠的故事馮老念不完
14歲的少年,在進入印刷廠工作的那一刻,和自己的童年時代正式告別。“當時家里有6個小孩,負擔比較重,我又是老大,自然要幫家里承擔些。”進入印刷廠之后馮植成為一名揀字排版工人,在密密麻麻的字架上找鉛字塊排版,爬進印刷機底下修理故障全身黑乎乎,最怕訂錯頁被扣錢……當馮老跟記者聊起在印刷廠的那段歲月,幾多歡喜,幾多難舍。“工作中慢慢熟悉了從揀字排版到印刷裝訂的全過程,更重要的是從事這份工作讓我明白了自己必須不斷學習。”馮植坦言,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卻從事著整天和文字打交道的工作,時常有些力不從心,“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時印刷的一些書籍中,有不少英文,還有一些數理化的方程式和化學公式,遇上這些就是我不認識他們,他們也不認識我。怎么辦?只有一個辦法,學。”
學習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遲,總工會的工人俱樂部的圖書室,職工業余學校,甚至是還帶著油墨香的新書,只要是有知識的地方,就有馮老的身影。在知識的海洋里,他甘做一塊海綿,近乎瘋狂地吸收著知識,學英語,學數理化,學習怎么樣優化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時間。在不斷充實自己的過程中,馮老迷上了剪報,“當時我工資稍稍有些結余,就訂了很多報紙,每次在報紙或者是雜志上看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看過之后就扔到腦后覺得未免有些浪費,就想到做剪報。”沒想到,這一堅持就是30多年,各種分門別類、裝訂成冊的剪報合訂本有一百多本。除此之外,馮老還收集了很多有時代特色的收藏,糧票、油票、自行車證,各種汽車火車票等,更別說他家中那些早已泛黃還印著繁體字的當時的如皋報紙。
感恩文字知識改變命運
“我一直都很相信一句話,那就是知識改變命運。我父母那一輩都是印刷廠的工人,整日為家庭為生計忙碌。我當時是小學文化進入印刷廠工作的,我感覺到人不學知識是不行的,是跟不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到我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我也是這般教育孩子。”馮老如是告訴記者。
如今,馮老的兒子是建筑師,女兒是教師。“去年整理家中藏書,給兒子和女兒各送了1000本書,我希望他們也能教育自己的子女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說起現在,電子產品對孩子的影響,馮老卻說自己有絕招,有段時間女兒向自己訴苦,外孫老是喜歡看電視上網,就是不愛看書,馮老聽完讓女兒帶上好幾本連環畫回去,沒想到外孫竟然周末主動上門,追著外公要書看,“這些連環畫真有意思,我喜歡看,更喜歡到外公這兒看書。”這是外孫對馮老說的話。
聽馮老講述自己的故事,記者頗有感觸,《孟子》里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從一定意義上說,好的家風孕育好的公民,好的公民組成好的社會,好的社會推動形成好的國家治理。因此,家風絕不是小事,而是事關國家穩定祥和、社會良性有序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