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文章,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寧愿相信,好的商品就應該有好的價格,有好的價格才可能有好的利潤,有了好的利潤才可能有好的研發,有好的研發才可能有更好的商品。”
就是這樣簡單的邏輯關系,在改革開放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并不理解,我們追求的是價廉物美、薄利多銷。只是在從計劃經濟年代的物資匱乏走到市場經濟年代的物資相對豐富,市場競爭加劇以后,我們才恍然發現,產品的定價決定著企業是否能可持續發展下去。
高價即品質
在印刷圈中已經不乏一些高端新品,也能夠賣出好的價格,比如雅昌文化集團承接的拍賣行樣本及藝術類圖書,蘇州達成包裝增加了內層功能性涂布的包裝箱。但這類企業畢竟不多,就整體而言,加工生產的市場定位讓印刷企業鮮有砍價資本,也難以獲得高額利潤。改變這一狀況,加強設計能力,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是轉型升級中企業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伴隨著國力強盛,國民小康,走出國門到海外觀光旅游的中國公民越來越多,進入國內的海外產品同樣越來越多。相比之下,無論是設備還是消費品,發達國家生產的產品在設計上、在外包裝的印刷上都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印刷業的轉型升級除了應該添加互聯網的翅膀,更應該與文化創意產業緊密結合在一起,多生產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產品。
定價即營銷
定價是一項很重要的營銷策略。有了好的產品,沒有合適的市場營銷不行,反之,沒有適當的定價策略,產品不能賣個好價同樣也不行。
好的產品一定要有與其身份相匹配的價格,最典型當屬奢侈品的市場定價策略,昂貴成了占有該奢侈品的中產以上階層的身份象征。按照相關數據統計,在奢侈品的售價中55%是無形資產的品牌附加費,20%是各種稅費,8%是廣告、公關成本及旗艦店的年度營運費用,真正屬于該產品的生產成本僅為17%。強大的獲利能力讓奢侈品持有者敢于不斷地去開發與推出新產品,步入良性循環的企業理所當然地具備可持續發展能力。當然,奢侈品的品牌效應也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不可能奢望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