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中旬,經李克強總理簽批,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而幾個月前,印度總理莫迪也提出了“印度制造”方案。
中國的“制造2025”,是要在十年內將勞動密集的低端制造業轉型為機器人[1.01%資金研報]、互聯網和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業。而印度的目標則是通過發展基礎制造業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簡言之,中國已經將目光投向了德國和日本,而印度則很樂意接過中國現在的接力棒。
據彭博報道,匯豐亞洲經濟研究部門聯合主管FredericNeumann認為:“無論中國打算淘汰哪個行業,印度都會接上。發達國家很快就會發現,他們將面臨來自中國勢均力敵的競爭,這些傳統的工業化強國會為此大傷腦筋。”
根據IMF和世界銀行數據,中國人均GDP已達7600美元,為印度的5倍。中國制造業部門規模約3萬億美元,為印度的10倍。不過,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10%的高速增長期,勞動成本的上升和過剩的產能推動中國不得不尋求產業升級。
在雄心勃勃的制造業藍圖中,中國規劃了十大重點突破領域,分別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吾之毒藥,彼之蜜糖。中國急于擺脫的狀態,正是印度孜孜所求。去年9月,印度總理莫迪宣布將通過吸引外資等手段大力發展制造業,至2022年將制造業占GDP的比例從現在的18%提升至25%。
雖然和中國有所重合,比如生物科技和可再生能源,但印度規劃的25個行業中大多數都是紡織、皮革、礦業基礎制造業。
美國安可顧問公司印度副總監PeterMartin表示:“印度對于制造業部門的起步很低,該國打算承接大量中國將要淘汰的低技能制造行業。”
不過,印度政府的執行力也許會成為其轉型計劃最大的隱憂。30年前,兩國的經濟水平大致處于同一水平。但去年中國的GDP已經超過了10萬億美元,而印度才勉強超過2萬億美元。
Martin評論稱:“中國政府有能力持續宣傳并實施一系列目標。但持續推動制造業轉型政策對印度政府確實一大挑戰。”他認為,這主要取決于兩國的政體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