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互聯網+”的理論
“互聯網+”主要的作用是資源整合嗎?
馬旗戟:如何說是整合,那更多是生產要素和市場整合,其實從“外人”來看,恰恰是要素分散化、決策去中心化的。
“互聯網+”最難+的是什么?
姜汝祥:最難的仍然是觀念,習慣了傳統經濟邏輯的老板與團隊,第一句話就是如何贏利?他們不懂贏利在互聯網時代只是一個指標,而不再是生死標準,互聯網時代標準是客戶或粉絲的體驗與價值,不會有贏利這個詞,只有共生與共贏。
把"+"放到”互聯網“的上下左右,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呢?
高紅冰:互聯網加在旁邊是工具,加在頭上是渠道,加在腳底下是基礎設施。價值鏈產生的每一個環節,創意設計、廣告營銷、零售流通、生產制造、包括物流、金融、IT資源都可以放在互聯網上來做。這是對互聯網比較到位的理解。
到底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有什么區別?戰略意義在哪?
馬旗戟:提請一點,這兩個是比喻說法,從文法上差別不大。互聯網+,更多指將互聯網作為能力、要素和基礎設施,來思考新的經濟下需要傳統經濟的那些價值轉移,而+互聯網,則是傳統經濟考慮如何用好互聯網這個工具和手段。互聯網+戰略意義是在規劃未來中國經濟和社會。
“互聯網+”目前有哪些成熟的理論呢?如果沒有,該怎么誕生一些呢?
姜汝祥:互聯網+最成熟的理論,是幾十年前德魯克寫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現在的理論仍在討論階段,德魯克講了知識經濟與創新是生產力的源泉,DT就是知識資本,創新就是人的資本,偉大的理論都很簡單,市場的原理并未被顛覆。
現在還有哪些重要資源沒有被“互聯網+”呢?
姜汝祥:凡是高毛利的產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發起攻擊,比如房地產,服裝,化妝品,凡是沒錢賺的行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創造毛利,比如農業,教育,醫療,健康等,這“兩個凡是”,是我對互聯網+最簡單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