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0歲的黃家秀從下放的肥東縣眾興公社返回了肥東縣城,結束了兩年的知青生涯,與其他幾個下放的肥東縣糧食局職工子女一樣在家待業。當時肥東縣糧食局的領導商議,決定創辦五七印刷廠,解決這四五個下放知青和十幾個職工家屬的就業問題。
黃家秀被派到安徽省新華印刷廠學技術,她第一次接觸到印刷,沒想到這竟然成為她今后大顯身手的行業。她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學完了原來需要兩年時間學習的印刷技術。縣糧食局的五七印刷廠開張了,局里原來需要在外面印刷的報表、票據、面條包裝紙等,都可以在這里印制了。印刷廠就在家門口,有時半夜生產時設備出了問題,廠里來人到家里找黃家秀,她馬上就要趕去修理。
1980年,黃家秀參加了肥東縣紡織廠的招工,3年學徒期滿后,她又回到了縣糧食局工作。
從縣城調到省城大工廠
1987年的一天,黃家秀到合肥塑料廠的一個朋友家玩,聊天時廠里有人問她想不想來這里工作。當時的年代,一個普通工人要從縣里調到省城大工廠,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廠里人問她:“你來這里就要下車間干活,塑料廠工作很辛苦,你能干得下來嗎?”黃家秀回答說:“我在農村下放過的,還能吃不了苦,沒問題。”
一個星期左右,黃家秀辦好了工作調動手續,來到這家1000多人的大廠,成為生產塑料薄膜的三車間工人。這個車間的工作就是先把塑料顆粒原料打碎成粉末,送到熔爐里融化,再經過輥子反復碾壓,像搟面皮一樣形成薄膜。黃家秀的生產崗位俗稱“小二碾”,她要面對上千度的高溫,戴三副手套都燙手,把輥子剛擠壓出來還很厚的塑料“面皮”,用刀割下來長長的一卷,大約100斤重,舉起來放回去再碾的更薄。一個班干4個小時,搬運的總重量大約2噸,她的衣服全都汗濕了。
黃家秀在塑料廠工作還不到半年,趕上廠里年底評選先進,三車間的領導和工人師傅推薦了這位埋頭苦干的年輕人,黃家秀被破格評為廠里的“先進工人代表”。后來,合肥塑料廠成立人造革車間,黃家秀又臨陣磨槍上了崗,擔任車間的成本會計。
小燈具廠賺了20萬元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合肥塑料廠基本處在停產狀態,只能發點基本工資。黃家秀家里的負擔重,她就有了自己去創業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