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自幼聰明好學,為蒙藏事務局首任總裁貢桑諾爾布(俗稱貢王)所賞識,被送往崇正學堂學習,因成績優異,被選送到北京東省鐵路俄文學堂專攻俄語。后入日本東京振武學堂陸軍士官科學軍事,又轉學醫。6年后回國,先在貢王府行醫,后任蒙藏院首席翻譯官、典禮司員兼蒙藏學校教授。此時,特睦格圖深通蒙、漢、滿、藏4種語言,并通曉俄、日兩國文字,成為蒙古族知名學者。
特睦格圖不留戀高官厚祿,一心致力于蒙古民族語言、文學、歷史研究,從事蒙、漢、藏、滿文典籍的翻譯與整理。當時,蒙古文印術,只有少量木刻印和石印,尚未出現鉛印。國內許多有志者,尤其是蒙古族的技術人材,雖曾多次創制蒙文鉛字印刷,但都未獲成功。1913年,俄國人在哈埠出版過蒙文鉛印雜志;之后日本人在東北出版過蒙文鉛印日報,但都對中國保密,技術未能傳入。而且外國人制成的蒙文鉛字,字形難辨,工料毛糙,于是特睦格圖開始著手研究創制中國的蒙文鉛字。
1915年,特睦格圖對中外鉛印工藝作了細致研究之后,首先將蒙文、滿文上中下三體400余字書寫成工整的正楷字,然后分類排隊,選其美觀大方的字形,精雕細刻,反復實踐,第一次用牛角刻出85個字形。但應用于印刷時,上下深淺不一,粗細不均,未獲成功。第二次,他改用日本黃楊木作材料,手刻數百蒙文字頭,字型略有改進,但我國京津地區不能承制木刻活字版,如若用木刻字模,必須到日本去。特睦格圖囊空如洗,無任何經濟外援,因而創制蒙文鉛字的工作不得不暫時停下。1919年,在貢王的支持下,他多次到天津向日本人學習有關雕刻技術,并結合實際情況,初步制成了蒙文鉛字,作出了銅模,鑄出了字。經過反復試用,多次改進,1922年冬,蒙文鉛字印刷術終于在我國第一次獲得成功。
蒙文鉛字創制成功后,1923年民國政府農商部發獎表彰,不征捐稅,發給30年專利證書。與此同時,特睦格圖創制的滿文鉛字亦同蒙文鉛字同時問世。
1923年春,特睦格圖在北京創辦蒙古族有史以來第一家出版社——蒙文書社。他又同云集在京的蒙古族學界人士伊德欽等,興辦了蒙文印刷廠。1925年,特睦格圖又繼續創制了藏文鉛字,在蒙文書社內鉛印藏文典籍。從1923年到1929年末,是蒙文書社的鼎盛時期。由特睦格圖主編、翻譯出版的蒙、漢、滿、藏文書籍多達50余種,10萬冊以上。這些書籍不僅發行國內,且暢銷于日、俄、法等國。《蒙日語會話》《蒙文教科書》(8冊),也成為日本學習蒙文蒙語的入門書籍。
1939年5月2日,特睦格圖病故于烏蘭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