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前,廈門一位名叫“當時我就懵X了”的網友在微博上吐槽,說自己手口并用撕拆快遞包裹后,出現了明顯的皮膚過敏癥狀,不僅發癢發紅還出現了潰爛。這條微博一經發出,很多人頓時對快遞的包裝袋質量和安全產生了擔憂,甚至于發生在早先的一些快遞包裝安全事件也被翻了出來。有人說,拆個快遞,等于翻一次垃圾堆。
與此同時,人們還驚奇地發現:
原來,我國快遞包裝尚無法律法規予以強制要求。目前推行的,僅有2009年的《快遞封裝用品》國家標準,而且只是一個推薦性標準,并沒有強制性。許多快遞包裝上,根本沒有注明生產廠家、原材料。
原來,快遞公司采用的包裝袋多是“回料”制作。所謂“回料”,即生產中的廢棄料或使用后的陳舊料,經過重新加工后形成的材料,俗稱垃圾。回料制作的包裝袋價格便宜,1毛錢也有交易。
原來,快遞包裝還有“三六九等”之分,塑料包裝從顏色上就可立判高下。其中,逼格最高的為白色,它是快遞包裝中的貴族,由全新材料制作,大約0.25元一件,在普通快遞中基本絕跡;黃、綠色,包裝為快遞包裝中產階級,一半是舊材料、一半是全新料混合制作,航空件偶爾可見;灰黑色,快遞包裝里的屌絲,完全以“回料”制作,據說我國七八成快遞都用它進行包裝。
網絡上關于快遞包裝的說法紛飛,那么,國內快遞包裝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
為此,記者特別聯系到廣東天元印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何祖兵。作為國內快遞包裝的翹楚,早在2年前,天元印刷就已將國內規模以上的快遞企業客戶90%收入囊中。
雖然很痛心,但何祖兵指出,一些追求短期利益的中小型快遞包裝企業、甚至于小作坊,的確在使用回收物料從事生產。
他從技術角度揭示了為何最劣質的塑料快遞袋要做成灰黑色。“再生料在打成廢料的時候,有很重的顆粒感。如果做成白色,表面看著很明顯;而且這種袋子也沒辦法印刷,因為顆粒不平整、無法附著。”
在何祖兵看來,導致出現劣質快遞包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政府立法、監管力度不夠的原因,有消費者維權意識不足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還是部分行業性企業自律缺失,單純追逐利益。所謂的行業性企業,包括電商賣家、快遞公司,也包括快遞包裝生產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