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馬桶蓋現象”是在德、美、日等工業強國都找不到的,也是中國制造業在學習工業4.0的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
工業4.0要量力而行
中國制造業不缺少學習工業4.0的熱情。在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前去觀展的中國企業家一年比一年多,不少人抱著“我這次去德國引進一條工業4.0的流水線”的想法前去取經。但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
西門子亞太區管理委員博樂仁表示,“如何造一個工業4.0工廠”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不對的。因為工業4.0涵蓋了一系列生產附加值的步驟,包括產品管理、工程、制造、供應鏈、物流鏈等,需要改變整個流程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西門子的安貝格工廠是工業4.0工廠的教科書,只要談到工業4.0,就繞不開安貝格工廠。可即便如此,西門子也沒有革命性地對所有的業務進行“一股腦”地改造。博樂仁說:“工業4.0需要一套標準化的體系來實現,需要一個數據平臺來支撐,如果只想讓整個生產過程中的一小個環節實現工業4.0,那這個工程就太浩大了。”
中國可能會有一部分新興產業率先實現工業4.0。比如那個最著名的“黑燈工廠”,在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工廠,機器人滿車間來回穿梭,根據指令到倉庫取貨,將其搬運到工位上,然后由機械手裝配零部件。此后的噴涂、烘干、檢測、成品入庫全部由機器人完成。這個工廠即便是在夜間關著燈也照樣能從事生產。
至于其他一些仍在沿用傳統生產模式的企業,例如中國很多中小企業目前還處于工業2.0階段,連3.0都沒有完成,談何4.0?以博世洪堡物流中心為例,工業4.0時代的物流系統是用射頻技術,加上一個射頻芯片,不用人工掃碼,就能掌握一箱貨品走到什么地方。但是國內有的企業如今連條形碼都沒有,能夠先通過條形碼建立初步的系統,就是很大的進步了。
從最基礎的方面來說,實現工業4.0首先需要建立一套標準化的體系和可以銜接的端口,而這正是中國制造業最薄弱的環節。再先進的技術也繞不開生產規范化、人員技能水平這兩大基本課題。一流企業賣標準,二流企業賣技術,三流企業賣產品。如果中國沒有把最基本的課題解決掉,那么中國制造業仍舊很難在工業4.0階段實現趕超。
復旦大學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寇宗來教授曾經表示,“經濟學里有一種說法:最先進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也就是說,要采用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技術。所以企業一定要量力而行,既要看到未來發展的前景,也要注意到自身發展的階段,不能太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