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林寺白殿壁畫內容豐富、技藝精湛,生動反映了15到16世紀藏傳佛教藝術與多民族、跨地域藝術風格相互交融的狀況,并反映出與印度、中亞地區及中國內地宗教與藝術的密切關系。
李志榮說,由于自然環境的變化以及其他種種因素,托林寺壁畫可能面對各種損壞。尋找科學、有效的保護措施是當務之急。
浙大科技考古團隊著眼于為托林寺文物建立全面翔實的數字信息檔案,這不僅可以使這些歷經滄桑的精美藝術永存于時間長河之中,還有助于對壁畫內容進行藝術與社會歷史領域的研究。
托林寺東壁的一組圖像,由中央主佛和一些小的故事情節構成,關于其表現內容學界此前并沒有達成共識。通過浙大團隊高精度數字化采集成果,研究者首次發現了一處非常重要的題記。題記書寫在中央主尊蓮座之下的7位僧人像下方,原為金字,后因雨水的沖刷只留下非常淺淡的痕跡,所以長期被人忽略。辨識題記文字之后,學者們確定了中央主尊為釋迦牟尼佛,而周圍情節表現的是大迦葉“修頭陀行”的事跡。
“從托林寺白殿壁畫的數字化保護與研究工作開始,西藏壁畫或許才能真正進入本體研究階段。”李志榮說。高精度的數字采集,將6個世紀前的筆觸歷歷展現在今天的研究者面前。昔日藝術家在托林寺中創作時的身姿和神情,也由此浮現了出來。人們不僅能體認這些精妙的藝術所傳達的歷史和宗教內容,還將可以深入討論作為載體的藝術形式本身。“我們有責任守衛文化,西藏地區的文物必須得到科學的保護和管理。”李志榮說。
以托林寺壁畫為主題,浙大出版社還設計開發了一些特色文創產品,進一步擴大了西藏阿里地區文化遺產的影響力。陳麗霞介紹,一些以“天上阿里”為主題的文創產品,不僅在藏博會、文博會現場展銷,未來還有望成為阿里地區郵政和旅游商店銷售的特色文化紀念品,大大拉近了古代藝術和大眾的距離。
《阿里壁畫:托林寺白殿》出版后,在第六屆阿里文化旅游節期間,浙大科技考古團隊與阿里地區文化局李興國局長再度來到托林寺,將本書和高精度數字化采集的白殿壁畫畫幅贈送給托林寺僧眾。驚喜不已的僧人向浙大專家敬獻哈達,并且說馬上要把壁畫畫幅送去裝裱,準備供奉。他們還問李志榮:“你們什么時候開始做紅殿?”
托林寺壁畫是“一帶一路”上藏傳佛教繪畫藝術的一大重要內容。11世紀以來,西藏西部地區作為重要的交通樞紐,開始在絲綢之路上扮演關鍵角色,是中原地區通過甘肅、新疆境內絲綢之路與藏區腹地及東北印度聯系的紐帶。陳麗霞表示,《阿里壁畫:托林寺白殿》的出版是一大突破,為浙大出版社陸續出版“一帶一路”沿線藝術文物考古成果拉開了大幕。
據悉,浙大團隊李志榮已獲得邀請,作為嘉賓參加將于9月10日舉辦的第三屆藏博會。屆時,阿里地區展位將展示以高保真阿里壁畫復制件為素材制作的高端文創產品,原真復制壁畫將以唐卡等各種裝幀形式呈現。
守衛文化邊疆,浙大團隊的腳步不曾停歇。李志榮介紹,浙江對口支援的西藏那曲地區目前正在和浙大團隊密切聯系合作事宜。對那曲國寶壁畫及當地唐卡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將是浙江“十三五”期間文物援藏的重要工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