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壤,柔土也,無塊曰壤。”自古以來,土壤便承載著百姓五谷豐登的希冀,只是面對日益惡化的土壤污染形勢,大地厚土載污,毒害不斷加重,治理迫在眉睫。就環保行業而言,每每有關于“土十條”出臺的消息,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畢竟關乎國計民生,更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節。“爭取用6、7年,使土壤污染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的諾言能否兌現,頗令人期待。
從我國“三大污染防治計劃”同步啟動編制起,“大氣十條”與“水十條”分別于2013年與2014年相繼面世,而“土十條”卻猶抱琵琶半遮面,數易其稿,至今尚未出臺。和“霧霾天”“污染水”相比,土壤污染維系每一個人的米袋子和菜籃子,緣何遭遇難產?僅僅是因為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之所以花費這么長的時間,一是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二是基礎非常薄弱。它和大氣、水不一樣,關于土壤污染防治,現在還沒有一部法律規范,相關的工作也很分散。”陳吉寧如是分析。
不得不提的是,難產是難產了,不過終究還是要產的。盡管“土十條”步履緩慢,但污、廢水處理技術步履不能止步不前。從開發、到研制出的多條生產線,萊特萊德控股集團(以下簡稱“萊特萊德”)專業研發污、廢水處理技術,分別在我國眾多地區投入運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萊特萊德提供的云數據設備分析遠程服務,引領企業售后新模式,國內目前少有的“非凡”服務。萊特萊德多年專注各種水處理問題進行研究,其中一項技術MBR工藝,該工藝可以在高容積負荷、低污泥負荷下運行,剩余污泥產量低(理論上可以實現零污泥排放),降低了污泥處理費用。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但天空不能霧霾如蓋,大地不能厚土載污。土壤污染治理,時機宜早不宜遲,手段宜強不宜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