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術作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大多數人并不陌生。可要是說到親眼所見,估摸著是要在博物館里才能看到它的字模。木活字印刷是活字印刷術一種,時至今日,瑞安東源村至今仍在使用木活字印刷技藝,并且其工藝流程與元代王禎撰寫的典籍《農書》中的記載如出一轍。紀錄片的熱映,讓世人再次把目光投射到瀕臨滅絕的活字印刷技藝上。
木活字印刷被拍成視頻
上線十天播放數超260萬次
“奪席談經敘當源,人杰地靈城瑞安,山區有座東源村,依山傍水小村落,有一位,王超輝先生近花甲,木刻活字祖業傳……”多年來,這樣的故事在瑞安飛云江畔的田間地頭傳唱。最近,這個故事通過林志玲的口再度爆紅,上線10天播放數便超過了260萬次。
今年62歲的王超輝,是瑞安市高樓鎮平陽坑社區東源村木活字印刷術第14代傳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在機器聲隆隆的工業時代,木活字印刷術早已經被投進故紙堆中。而在偏居一隅的瑞安東源村,是“修譜”養活了東源村世世代代的人,也讓木活字印刷術得以保留下來。譜師便是王超輝如今的職業。
今年6月,優酷土豆、阿里巴巴文化中國聯合[知了!青年]公司聯系了他,要求拍一段有關“木活字印族譜”的視頻。6月28日,一群人來到了東源村連拍了7天。7月29日,所拍攝的視頻在優酷上線。
在視頻中,林志玲盛贊木活字匠人王超輝是“了不起的匠人”。林志玲在片頭開幕詞中說道:“家譜,是一個離現代生活越來越遠的詞。但是仍然有人在堅持譜師的職業。撿字塊、排字版修家譜這就是王超輝忙活了大半輩子的生活狀態。在電子排版和鉛字印刷的時代,他親手在書頁里留下墨香。”
每年要刻1萬多個木活字
還要用掉近100支刻刀
一進入“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館”,記者便看到一位老人低著頭,農人一般古銅色的皮膚,眉宇間卻又多了些文化人的儒雅氣質,神情專注地在撿字,動作迅速,氣定神閑。他,就是王超輝。
“除了新聞報道外,沒有想到會在網絡上以視頻的方式再次引起關注。”王超輝說,元初王氏先祖王法懋就已經開始用木活字印刷進行“梓輯”(即編印宗譜)。自清代起,王法懋的后裔由閩入平陽,后遷入瑞安東源。由此,東源“活字印族譜”的技藝在此落地生根。
王超輝介紹,他的爺爺做得一手好譜,因當時家境富裕,并不希望子女分擔譜師的這份辛苦,便將這門手藝傳給了兩名同宗的侄子。解放后,他只念完了小學便去參加勞動,但他天性愛舞文弄字。當時授業于爺爺的一名族伯就來詢問他是否愿意學譜。他一口就答應了。從此,便趕上了撿字塊、排字版、修家譜的營生。自元至今,從王法懋到東源王氏家族中已薪火傳承了24代。
“師父領進門,修行看自身。”王超輝還說,由于念書少,當時只好拼命地去翻父親的《華山字典》去認字。而后,老師父口授入行的三個要訣:留心、小心、堅心。要知道,譜師最忌諱的便是手誤將活人寫成死人,這可是會毀了譜師的飯碗。“君王立殿堂,朝輔盡純良。庶民如律禮,平大凈封張……”此刻,正在檢字的王超輝口中默念的檢字要訣便是40多年前師父手把手教會的。160個字囊括了大部分漢字的部首,五六萬字個字模在王超輝的手中很快排上了字板塊……
每年要刻1萬多個木活字、用掉近100支刻刀、70000多張徽制熟宣……刻字有刀法,檢字有口訣,排版有格式。從采訪(開丁)、謄清(理稿)、撿字、排版,到校對、印刷、打圈、劃支、填字、分譜、草訂(打孔)、切譜(裁邊)、裝線、封面、裝訂等15道木活字印刷工序,他都了然于心。
目前該技藝最多用于修譜
活字印刷術傳承令人擔憂
誠如林志玲所說,在電子排版和鉛字印刷的時代,家譜是一個離現代生活越來越遠的詞。說起譜師這份職業,王超輝有些失落。
“在舊時,修譜是件大事。譜師攜家帶口,帶著工具搬入要修譜的祠堂。客氣的家族甚至還會用轎子請譜師來。工作結束后,宗族在祠堂內大宴四方,舉行園譜儀式。制譜經常就要一年。”王超輝說,在現在,修譜的需求沒有以前旺盛了,現代人內心的溯源歸宗的意識淡薄了,并且,電子排版、鉛字印刷更受現代人歡迎。
此外,雖說如今從事木活字印譜的技師年紀最小的只有30多歲,但是能獨立完成的技師都已經在50歲以上。“最核心的刻字、寫反手老宋體的技藝,年輕一代都還不太成熟。”而常年從事這一行當的技師也只有20多人。也正因為此,在2010年11月,瑞安木活字印刷術以“中國活字印刷術”之名被列入2010年聯合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