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充分展示了互聯網支付的時代特征。21世紀,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互聯網支付服務逐漸推廣開來,由埃隆·馬斯克創立的貝寶支付是最主要的代表,其虛擬支付讓轉賬像發電子郵件一樣便捷。而在智能手機普及的大潮中,移動支付幾乎成了互聯網支付的“代言人”,通過移動通信終端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
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據凱捷咨詢公司和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發布的《2015年全球支付報告》大致統計,信用卡支付方式在全球支付總額中仍居首位,其次是電子錢包。其中,亞太地區是全球新興移動支付的領頭羊,電子錢包34%的使用量位居全球首位。
不僅如此,互聯網支付給一個國家帶來的經濟拉動作用也不容小覷。不久前維薩(VISA)委托穆迪分析研究電子支付在過去5年對全球70個國家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研究發現電子支付的普及化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增加2960億美元。在過去5年里,亞洲國家電子支付的擴大平均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0.06個百分點。電子支付使用的擴大給菲律賓經濟帶來了1億美元的增長,同時每年創造了相當于3460個就業崗位;在馬來西亞,電子支付在2012至2015年創造2.4萬項工作來滿足消費者對于產品和服務的需求。
支付和連接,將相對靜止的互聯網變成了完成交易和分配資源的平臺,社會資源的分配也更加高效化、便捷化。互聯網理財讓社會儲蓄參與到經濟活動之中;用互聯網打車、購物,是對市場資源的重新組合分配;而互聯網眾籌、打賞、發紅包,則是重塑了產品與內容的生產模式。
在互聯網平臺上,用戶逐漸在支付的塑造下形成虛擬身份,并被賦予信用。目前,一些支付平臺已經推出用戶信用評分體系,并依據信用決定用戶可支配的資源,包括預付現金、貸款、免押金租賃等。也即,平臺通過虛擬身份來分配社會資源,從而完成社會化生活和生產的組織協調。
這也不難解釋為何全球互聯網公司紛紛推出各自的支付服務,從國外的蘋果、谷歌,到國內的支付寶、微信支付,華為、小米等公司也在伺機分一杯羹。互聯網在完成交易的同時,天然地將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平臺聯系在了一起,形成有價值的社交圈。其產生的大數據不僅能夠為用戶提供更精準的服務,更蘊含著巨大商業價值。
互聯網為我們構建了迅捷的信息溝通平臺,而互聯網支付是讓其迸發出新的生產力的點金之手。不過,互聯網支付也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包括手機病毒、支付軟件安全漏洞在內的安全問題,以及用戶信息和隱私保護問題。此外,互聯網支付涉及諸多產業,支付企業、軟件商、手機商、銀行等環節尚未形成成熟的產業鏈格局,缺乏明確的權責分擔機制。在互聯網支付愈發便利的今天,與其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建設也不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