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目前這些機器人工人已經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昆山和嘉善的計算機/外設工廠投入使用。甚至據透露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正在加速,每年都會有上萬機器人被投入使用,但尚不清楚是否參與了蘋果設備的制造。
富士康機器換人計劃有幾個原因,一方面,在勞動力短缺和工人成本上漲等壓力下,富士康希望通過機器人來彌補用工空缺并擺脫對不可持續的廉價勞動力的依賴,另外,蘋果具備更強的議價權,而富士康又要確保自身利潤,因此,富士康開始發力工業機器人領域也是為情勢所迫。
我們知道,與傳統人力相比,工業機器人的優勢在于效率。從成熟的焊接工人的成本來看,工業機器人按十年使用壽命折舊(含維護費用)來算,在同樣的效益下,工業機器人成本還將低于人力成本。
但目前問題的關鍵是機器人的局限性太明顯,一方面是,在成本和技術的突破方面非常有限,也就是說,機器人當前只能勝任簡單機械的流水線操作。曾有富士康的一位臺籍中層稱,機器人只能用于生產線上的前端工作,而富士康的核心是后端的組裝,機器人實際上能替代的工序不到50%。
其次是,機器人操作欠缺靈活性與精度,本身的維護成本高,曾有富士康上的管理層表示,iPhone上組裝的螺絲,機器人很難保持這么高的精度,只要沒對準,iPhone和機器人都將報廢。這反而帶來了更大的維護成本。
另外是舊的機器人很容易由于新的生產線的優化而被淘汰。一方面,消費電子產品生命周期已經大大縮短,對精密度的要求也日漸提高,生產完一個產品后,原生產線上的機械臂和機器人需要重新調試,而由機器人主導的生產線也無法應對更新的技術與產業創新需求的沖擊。
因為配備在生產線上的機器人其對應的生產流程是一個蘿卜一個坑,而蘋果對于硬件創新的要求是變動的,甚至可能因為新的產品與標準出來而使得舊有機器人報廢。
我們知道,蘋果目前正在通過不斷擴充供應商名單,壓低價格,確保產品利潤,比如2017年款iPhone新增了兩家供應伙伴:頎邦科技和旺矽科技。這兩家公司將與臺積電一起合作為iPhone8打造零部件。另外是,此前也有消息指出,緯創可能是作為第三家制造商,與富士康和碩聯合一起代工生產蘋果iPhone7。
這些動作對富士康并不利。因為富士康目前過于依賴蘋果,另外,迫于創新壓力,蘋果未來會對配件廠商的規格、質量提出更高的標準與要求,這可能導致其組裝生產線也需要跟著升級。
但富士康通過大量機器人或者說只是簡單的機械臂驅動的相關的生產線可能無法適應未來蘋果更高的質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