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4月21日,在蔡倫誕辰1955年之際,印江縣舉辦2016中國·印江“蔡倫先師”祭祀大典暨傳統造紙產業發展研討會,數千游客走進蔡倫后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 4月21日,在蔡倫誕辰1955年之際,印江縣舉辦2016中國·印江“蔡倫先師”祭祀大典暨傳統造紙產業發展研討會,數千游客走進蔡倫后人所在的印江合水鎮興旺村,體驗千年古法造紙。 相傳明代洪武年間,精通造紙術的蔡倫后代因躲避戰亂,從湖南萊陽經江西入貴州后,落戶于印江合水的蔡家坳(今興旺村的一個村民組),從此,蔡倫古法造紙術在合水鎮興旺村興起。至今,該村仍有蔡氏傳人。他們傳承下來的蔡倫古法造紙術,一度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一種渠道。 清末到民國時期,合水鎮興旺村至木黃鎮陽壩沿印江上游一帶,約有五六百戶人家從事手工造紙業。這門手藝從祖輩手里一代代傳承下來,至今已有15代人的歷史。 在這里,造紙人家都尊蔡倫為造紙“鼻祖”,奉為“紙神”。蔡姓的堂屋香龕牌位上都有“歷代祖師蔡倫先師之位”。每年的農歷三月十九,造紙人家都要舉行“蔡倫會”。 后來,世居在合水興旺一帶的盧氏、饒氏、帥氏、楊氏、陸氏等也掌握了古法造紙技術。興盛時期,僅興旺村就有300多戶在造紙。只要你到興旺村,不管問誰,對古法造紙術的工藝流程,他們說起來都頭頭是道。 據悉,用蔡氏古法造紙工藝生產的印江白皮紙,潔白柔軟、韌性好、有防蛀功效,利于永久收藏保存。早在清末民初,合水的白皮紙就因紙質優良享譽四方,一度遠銷四川、湖南、廣東、福建、天津等省市,出口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造紙業的蓬勃興起使得合水古法造紙業受到巨大沖擊。手工紙市場日益萎縮,大量從業人員改行,手工作坊因此被棄或撤。 近年來,蔡氏古法造紙再次受到重視,貴州省文物局投入資金在興旺村新建了全省最大的古法造紙露天博物館;印江政府啟動“合水古法造紙作坊”維修工程,有效保護和傳承古法造紙工藝,并于2006年12月,將蔡倫古法造紙工藝公布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逐步將古法造紙作坊遺址建成印江旅游景點。2009年9月,該制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如今,印江合水鎮古法造紙作坊和造紙術已成梵凈山旅游線上一道靚麗風景,吸引大批游客前往觀光、體驗。 “造紙不輕松,七十二道工,道道需用工,外加一道口吹風”,合水鎮興旺村的蔡氏古法造紙,以構皮、松膏、石灰等為原料,其主要工藝流程有選構剝皮→泡皮扎把→漿灰蒸煮→漂洗粗料→起晾鐵線→漿堿蒸煮→漂洗白料→擇料舂板→切板斷筋→杵料成粑→"榨紙成坯→曬紙收紙→分刀包裝等,繁瑣而又艱辛的手工技藝,造出了品質絕佳的“印江白皮紙”。 據傳,著名書法家嚴寅亮喜用白皮紙代宣紙寫書法作品,著名大畫家徐悲鴻在抗戰時期創作的大量國畫,用的就是這里的白皮紙。此外,白皮紙還可以用在紙傘、窗花、祭祀等許多方面。 (原標題:蔡倫后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七十二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