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推動‘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轉型,江蘇有一大特色做法,就是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制造業創新中心。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江蘇敢作為、善擔當,奮力推動“強富美高”建設,努力做到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向兩會報告”系列報道,擷取代表委員親述的精彩故事,全面展現江蘇落實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方略的新探索新成就,生動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江蘇的壯美實踐,向兩會呈現7900萬江蘇人民奮進的足跡。
“制造大省”江蘇,正在謀求向“智造大省”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江蘇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造業創新轉型成果斐然。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講述了自己親歷或見證的“江蘇精彩”。
一線來報告:
創新成就全球“前三強”
“企業離不開創新,就如同人離不開營養!”全國人大代表、吳江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崔根良聽完政府工作報告。
他是有感而發。通過20多年奮斗,亨通集團從一家福利企業起家,成長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集團。目前,集團擁有50多家子公司,其中3家公司分別在中國上交所主板、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上市。在全國11個省市和歐洲、南美、南亞、南非、東南亞設立產業基地,已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企100強、全球光纖通信前3強。
“創新,是亨通前進的動力。”崔根良說。光纖預制棒是整個光通信產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產品,光通信產業鏈利潤的70%在光棒,但光棒技術長期被日美壟斷。他至今記得,在論證要不要上光棒研發項目時,有幾位院士都勸告,國內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光棒,最終還是沒能拿下。崔根良沒有被困難嚇倒。2006年,他力排眾議決定投資6億元開發光纖預制棒。歷經4年多艱苦研發,最終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深諳其冷暖變化,當仁不讓站上創新前臺,成為創新需求、研發投入、技術開發和成果應用的‘主角’,這是讓創新成為江蘇經濟轉型第一推動力的關鍵。”崔根良說。
全省探大局:
讓制造業“浴火重生”
全國人大代表、省經信委主任徐一平說,近年來,我省著力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六大行動,制造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要陣地和創新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不少制造企業因創新而“浴火重生”。
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廠,到全球排名與ABB、施耐德比肩“三甲”,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嘗到了創新戰略的“點金”之效;好孩子兒童用品有限公司同樣曾深陷危機,靠自主創新,如今晉身為全球兒童用品行業領頭羊,“江蘇好孩子”變成了“世界好孩子”。
“推動‘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轉型,江蘇有一大特色做法,就是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研發機構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支撐,以萬眾創新為基礎的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引導企業圍繞我省戰略和前沿導向,加大研發投入,開展協同攻關,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科技創新在江蘇已經蔚然成風。”徐一平介紹,目前我省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88%,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838家,以企業為主體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6%,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七年居全國首位。
創新,讓江蘇制造既有“骨”更有“肉”。去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連續6年全國第一。全省規上工業利潤增長9.1%,占全國工業利潤1/7。全省百億工業企業達120家,91家企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44家企業進入中國500強,一批行業“隱形冠軍”“單打冠軍”脫穎而出,一批“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快速進入全球制造體系。
“今年,我們將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去產能、降成本行動,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以智能制造和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突出抓好企業制造裝備升級和互聯網化提升計劃,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徐一平說。
慧眼看江蘇:
努力當一個“好廚師”
全國人大代表、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點評:
“人的胃口是最講究的。條件好了,吃得上、吃得飽已經不是問題,吃優質的、健康的、綠色的,成為優先選擇。”崔桂亮代表談到維維集團的創新時說,他們把糧庫建到田間地頭,在城市建起“中央廚房”,就是為了努力當一個“好廚師”。
江蘇代表團許多代表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都談到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在區域創新能力方面,江蘇連續7年位居全國之首,已經成為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多、創新氛圍最濃的省份之一。江蘇是經濟大省,創新驅動發展,創新促進轉型,創新推動升級,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創新為了更好地發展。維維集團是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前也曾涉獵過房地產、化工、煤炭等,2013年以后全面收縮,專心干“老本行”。創新發展不是鋪攤子、變花樣,而是要從自身特色、長處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維維突出主業、收縮副業,實際上也是一種“去產能”。
創新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江蘇興達公司生產的鋼簾線,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但面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窘境,他們的效益也在下降。公司董事長劉錦蘭代表說,他們正致力于降低生產成本、物流成本,但在創新上的投入不能降低。增加一分創新投入,就是增加一分競爭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人的胃口變了,食品生產也要變。當一名好廚師,實為不易。既要有大思路,審視眾人的胃口,懂得怎樣精心調理;又要堅持創新不輟,掌握最新技能。只有把創新激情和現實需要完美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
為全國發展探路,是中央對江蘇的一貫要求。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上,江蘇敢作為、善擔當,奮力推動“強富美高”建設,努力做到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本報從今天起推出“向兩會報告”系列報道,擷取代表委員親述的精彩故事,全面展現江蘇落實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方略的新探索新成就,生動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江蘇的壯美實踐,向兩會呈現7900萬江蘇人民奮進的足跡。
“制造大省”江蘇,正在謀求向“智造大省”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江蘇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造業創新轉型成果斐然。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講述了自己親歷或見證的“江蘇精彩”。
一線來報告:
創新成就全球“前三強”
“企業離不開創新,就如同人離不開營養!”全國人大代表、吳江亨通集團董事局主席、黨委書記崔根良聽完政府工作報告。
他是有感而發。通過20多年奮斗,亨通集團從一家福利企業起家,成長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集團。目前,集團擁有50多家子公司,其中3家公司分別在中國上交所主板、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上市。在全國11個省市和歐洲、南美、南亞、南非、東南亞設立產業基地,已躋身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企100強、全球光纖通信前3強。
“創新,是亨通前進的動力。”崔根良說。光纖預制棒是整個光通信產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產品,光通信產業鏈利潤的70%在光棒,但光棒技術長期被日美壟斷。他至今記得,在論證要不要上光棒研發項目時,有幾位院士都勸告,國內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光棒,最終還是沒能拿下。崔根良沒有被困難嚇倒。2006年,他力排眾議決定投資6億元開發光纖預制棒。歷經4年多艱苦研發,最終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深諳其冷暖變化,當仁不讓站上創新前臺,成為創新需求、研發投入、技術開發和成果應用的‘主角’,這是讓創新成為江蘇經濟轉型第一推動力的關鍵。”崔根良說。
全省探大局:
讓制造業“浴火重生”
全國人大代表、省經信委主任徐一平說,近年來,我省著力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六大行動,制造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要陣地和創新最活躍、成果最豐富的領域,不少制造企業因創新而“浴火重生”。
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小廠,到全球排名與ABB、施耐德比肩“三甲”,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嘗到了創新戰略的“點金”之效;好孩子兒童用品有限公司同樣曾深陷危機,靠自主創新,如今晉身為全球兒童用品行業領頭羊,“江蘇好孩子”變成了“世界好孩子”。
“推動‘制造大省’向‘智造大省’轉型,江蘇有一大特色做法,就是建設以企業為主體,以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研發機構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支撐,以萬眾創新為基礎的制造業協同創新體系,引導企業圍繞我省戰略和前沿導向,加大研發投入,開展協同攻關,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科技創新在江蘇已經蔚然成風。”徐一平介紹,目前我省大中型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達88%,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838家,以企業為主體的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6%,區域創新能力連續七年居全國首位。
創新,讓江蘇制造既有“骨”更有“肉”。去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連續6年全國第一。全省規上工業利潤增長9.1%,占全國工業利潤1/7。全省百億工業企業達120家,91家企業進入中國民營企業500強,44家企業進入中國500強,一批行業“隱形冠軍”“單打冠軍”脫穎而出,一批“專精特新”、科技“小巨人”企業快速進入全球制造體系。
“今年,我們將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去產能、降成本行動,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以智能制造和關鍵核心技術為突破口,突出抓好企業制造裝備升級和互聯網化提升計劃,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徐一平說。
慧眼看江蘇:
努力當一個“好廚師”
全國人大代表、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點評:
“人的胃口是最講究的。條件好了,吃得上、吃得飽已經不是問題,吃優質的、健康的、綠色的,成為優先選擇。”崔桂亮代表談到維維集團的創新時說,他們把糧庫建到田間地頭,在城市建起“中央廚房”,就是為了努力當一個“好廚師”。
江蘇代表團許多代表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都談到創新驅動、轉型升級、培育新動能。在區域創新能力方面,江蘇連續7年位居全國之首,已經成為創新活力最強、創新成果最多、創新氛圍最濃的省份之一。江蘇是經濟大省,創新驅動發展,創新促進轉型,創新推動升級,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經驗。
創新為了更好地發展。維維集團是農產品加工企業,以前也曾涉獵過房地產、化工、煤炭等,2013年以后全面收縮,專心干“老本行”。創新發展不是鋪攤子、變花樣,而是要從自身特色、長處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維維突出主業、收縮副業,實際上也是一種“去產能”。
創新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江蘇興達公司生產的鋼簾線,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但面臨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的窘境,他們的效益也在下降。公司董事長劉錦蘭代表說,他們正致力于降低生產成本、物流成本,但在創新上的投入不能降低。增加一分創新投入,就是增加一分競爭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人的胃口變了,食品生產也要變。當一名好廚師,實為不易。既要有大思路,審視眾人的胃口,懂得怎樣精心調理;又要堅持創新不輟,掌握最新技能。只有把創新激情和現實需要完美結合起來,才能不斷滿足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