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嘴上天天喊著互聯網+,對于互聯網+的訊息,可否又真的知根知底?
互聯網+的上下左右
把" "放到”互聯網“的上下左右,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呢?
互聯網加在旁邊是工具,加在頭上是渠道,加在腳底下是基礎設施。價值鏈產生的每一個環節,創意設計、廣告營銷、零售流通、生產制造、包括物流、金融、IT資源都可以放在互聯網上來做。這是對互聯網比較到位的理解。
贏利在互聯網時代只是一個指標,而不再是生死標準,互聯網時代標準是客戶或粉絲的體驗與價值,不會有贏利這個詞,只有共生與共贏。
“互聯網 ”目前有哪些成熟的理論呢?
互聯網 最成熟的理論,是幾十年前德魯克寫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現在的理論仍在討論階段,德魯克講了知識經濟與創新是生產力的源泉,DT就是知識資本,創新就是人的資本,偉大的理論都很簡單,市場的原理并未被顛覆。
凡是高毛利的產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 發起攻擊,比如房地產,服裝,化妝品,凡是沒錢賺的行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 創造毛利,比如農業,教育,醫療,健康等,這“兩個凡是”,是我對互聯網 最簡單的理解。
“互聯網 ”在內涵上根本區隔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信息化,顯然是社會與經濟過程與行為的信息標簽化,本質目前是“分類”,互聯網 核心是信息(通過有時稱數據)的資源要素化,換言之用將數據作為生產和產品的本身構成部分。重要節點,我認為包括:數據市場化、金融化和商業化,也包括數據生產本身的資源配置。
互聯網 觀念上調整,該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互聯網思維說白了其實就是用戶思維,這句話看似每個人都理解,但是理解了不一定做得到,做到了,你在今天的環境下就活了,公司就有希望了。
社會學對觀念變革研究的結果是:1,觀念變革叫適應性變革,意思就是要有淘汰機制去淘汰傳統的不適應的東東,2,核心是中介價值觀,意思是要有對互聯網邏輯的共識,否則社會會被撕裂,3,有得失支持,比如要有資本市場來支持新東東,新東東容易成功,新觀念就有了例證,中國現在資本市場是突破口。
運用大數據開展社會治理更加有效。比如用微博、微信數據進行輿情監測;比用用商業大數據幫助政府更好地做宏觀決策。運用大數據打擊假貨、知識產權問題更高效精準。但是互聯網條件下的治理是社會協同治理,即政府、社會組織、互聯網平臺和民眾互相協同。
“互聯網 ”VS傳統企業
1,傳統企業轉型,以智能、C2B、供應鏈重新整合為標志;2,傳統行業中的新業態會出現;3,圍繞行業轉型過程中,服務于原有行業的相關服務業創新;4,應對傳統行業轉型,其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和關注會發生變化。
馬云在德國漢諾威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上演講時說,互聯網必須找到那個缺失的部分,找到一個方法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能夠結合,并把這種結合稱為數據經濟。
產品按照用戶的習慣和需求重新設計,流程再造。這個是互聯網+中最難的部分。結合的核心在商業價值倍增:傳統不加互聯網,接觸客戶成本極高,互聯網不加傳統企業,沒法兌現價值,本質上,傳統與互聯網之間的結合是個利益結合,實現的戰場資本市場與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以小微、草根為主的舞臺。平臺 小微,平臺 個人,是這個時代出現的組織雛形。反倒是大企業、壟斷企業不適應。再小的公司方向對了,做法對了就有生命力,再大的公司方向不對做法不對也沒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東西就是大,沒生命力的東西大也是小。多小的公司都有機會,問題是不是你的產品是從用戶的痛點需求來設計的,同時你用最高效的手段抵達了用戶。
沒有傳統的產業,只有傳統的腦袋。比如,業界預測到2020年,實體零售依然占社零總額的80%左右。但未來的實體零售業一定是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武裝起來的零售業,在這里面會有大量新的模式,新的從業者出現。
互聯網+的上下左右
把" "放到”互聯網“的上下左右,分別代表什么意思呢?
互聯網加在旁邊是工具,加在頭上是渠道,加在腳底下是基礎設施。價值鏈產生的每一個環節,創意設計、廣告營銷、零售流通、生產制造、包括物流、金融、IT資源都可以放在互聯網上來做。這是對互聯網比較到位的理解。
贏利在互聯網時代只是一個指標,而不再是生死標準,互聯網時代標準是客戶或粉絲的體驗與價值,不會有贏利這個詞,只有共生與共贏。
“互聯網 ”目前有哪些成熟的理論呢?
互聯網 最成熟的理論,是幾十年前德魯克寫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現在的理論仍在討論階段,德魯克講了知識經濟與創新是生產力的源泉,DT就是知識資本,創新就是人的資本,偉大的理論都很簡單,市場的原理并未被顛覆。
凡是高毛利的產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 發起攻擊,比如房地產,服裝,化妝品,凡是沒錢賺的行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 創造毛利,比如農業,教育,醫療,健康等,這“兩個凡是”,是我對互聯網 最簡單的理解。
“互聯網 ”在內涵上根本區隔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信息化,顯然是社會與經濟過程與行為的信息標簽化,本質目前是“分類”,互聯網 核心是信息(通過有時稱數據)的資源要素化,換言之用將數據作為生產和產品的本身構成部分。重要節點,我認為包括:數據市場化、金融化和商業化,也包括數據生產本身的資源配置。
互聯網 觀念上調整,該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互聯網思維說白了其實就是用戶思維,這句話看似每個人都理解,但是理解了不一定做得到,做到了,你在今天的環境下就活了,公司就有希望了。
社會學對觀念變革研究的結果是:1,觀念變革叫適應性變革,意思就是要有淘汰機制去淘汰傳統的不適應的東東,2,核心是中介價值觀,意思是要有對互聯網邏輯的共識,否則社會會被撕裂,3,有得失支持,比如要有資本市場來支持新東東,新東東容易成功,新觀念就有了例證,中國現在資本市場是突破口。
運用大數據開展社會治理更加有效。比如用微博、微信數據進行輿情監測;比用用商業大數據幫助政府更好地做宏觀決策。運用大數據打擊假貨、知識產權問題更高效精準。但是互聯網條件下的治理是社會協同治理,即政府、社會組織、互聯網平臺和民眾互相協同。
“互聯網 ”VS傳統企業
1,傳統企業轉型,以智能、C2B、供應鏈重新整合為標志;2,傳統行業中的新業態會出現;3,圍繞行業轉型過程中,服務于原有行業的相關服務業創新;4,應對傳統行業轉型,其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資和關注會發生變化。
馬云在德國漢諾威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上演講時說,互聯網必須找到那個缺失的部分,找到一個方法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能夠結合,并把這種結合稱為數據經濟。
產品按照用戶的習慣和需求重新設計,流程再造。這個是互聯網+中最難的部分。結合的核心在商業價值倍增:傳統不加互聯網,接觸客戶成本極高,互聯網不加傳統企業,沒法兌現價值,本質上,傳統與互聯網之間的結合是個利益結合,實現的戰場資本市場與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以小微、草根為主的舞臺。平臺 小微,平臺 個人,是這個時代出現的組織雛形。反倒是大企業、壟斷企業不適應。再小的公司方向對了,做法對了就有生命力,再大的公司方向不對做法不對也沒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東西就是大,沒生命力的東西大也是小。多小的公司都有機會,問題是不是你的產品是從用戶的痛點需求來設計的,同時你用最高效的手段抵達了用戶。
沒有傳統的產業,只有傳統的腦袋。比如,業界預測到2020年,實體零售依然占社零總額的80%左右。但未來的實體零售業一定是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武裝起來的零售業,在這里面會有大量新的模式,新的從業者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