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沒有傳統的產業,只有傳統的腦袋。比如,業界預測到2020年,實體零售依然占社零總額的80%左右。但未來的實體零售業一定是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武裝起來的零售業,在這里面會有大量新的模式,新的從業者出現。
渠道、設施、工具、基礎
重要節點包括:數據市場化、金融化和商業化,也包括數據生產本身的資源配置。
“互聯網+”目前有哪些成熟的理論呢?互聯網加在旁邊是工具,加在頭上是渠道,加在腳底下是基礎設施。價值鏈產生的每一個環節,創意設計、廣告營銷、零售流通、生產制造、包括物流、金融、IT資源都可以放在互聯網上來做。這是對互聯網比較到位的理解。
最成熟的理論,是幾十年前德魯克寫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現在的理論仍在討論階段,德魯克講了知識經濟與創新是生產力的源泉,DT就是知識資本,創新就是人的資本,偉大的理論都很簡單,市場的原理并未被顛覆。凡是高毛利的產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發起攻擊,比如房地產,服裝,化妝品,凡是沒錢賺的行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創造毛利,比如農業,教育,醫療,健康等,這“兩個凡是”,是我對互聯網最簡單的理解。贏利在互聯網時代只是一個指標,而不再是生死標準,互聯網時代標準是客戶或粉絲的體驗與價值,不會有贏利這個詞,只有共生與共贏。
信息化,顯然是社會與經濟過程與行為的信息標簽化,本質目前是“分類”,互聯網核心是信息(通過有時稱數據)的資源要素化,換言之用將數據作為生產和產品的本身構成部分。
傳統并不代表被遺棄
結合的核心在商業價值倍增:傳統不加互聯網,接觸客戶成本極高,互聯網不加傳統企業,沒法兌現價值,本質上,傳統與互聯網之間的結合是個利益結合,實現的戰場資本市場與互聯網金融。馬云在德國漢諾威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上演講時說,互聯網必須找到那個缺失的部分,找到一個方法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能夠結合,并把這種結合稱為數據經濟。
產品按照用戶的習慣和需求重新設計,流程再造。互聯網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以小微、草根為主的舞臺。平臺小微,平臺個人,是這個時代出現的組織雛形。反倒是大企業、壟斷企業不適應。再小的公司方向對了,做法對了就有生命力,再大的公司方向不對做法不對也沒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東西就是大,沒生命力的東西大也是小。多小的公司都有機會,問題是不是你的產品是從用戶的痛點需求來設計的,同時你用最高效的手段抵達了用戶。
沒有傳統的產業,只有傳統的腦袋。
發展互聯網印刷絕不意味著就是自建商務網站
經過數年的發展,利用互聯網開展印刷經營活動的網站已不在少數。
當然,在互聯網印刷的發展過程中也不乏成仁的先烈,像龍櫻網、涂書網等等,這并非是方向不對,或許是因為時機還不成熟,或許是在資金上遇到了困難。發展互聯網印刷就是“印刷IT”嗎?如果僅是如此,那只不過是把互聯網當作工具,而小米的當家人雷軍說過他在“做卓越(網)之前,(也)認為互聯網是一種工具,之后(我)才明白,互聯網其實是一種觀念。當你把互聯網理解成觀念,你就發現什么都可以是互聯網了。”顯然,把互聯網當作是一種觀念的境界要高于僅是把互聯網當作是一種工具的認識,因為工具可以選擇,而如果是“觀念”上的落后則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為此,印刷必須主動擁抱互聯網,印刷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也必將極大地提升企業的質量。
那發展互聯網印刷是否就是建設一個屬于企業的商務網站呢?答案應該是既“是”又“不是”。
說“是”是因為,互聯網能夠帶給客戶的是便捷、快捷、順暢。應用網絡連接企業與客戶端,加強供需雙方間的交流與溝通是互聯網印刷的題中之意,但就像浙江點陣網總經理池海峰所說,有了網站,又“憑什么讓客戶到你的網站來下單?突然給你新增幾百個幾千個訂單,你該如何處理?質量標準如何建立?糾紛如何處理?”這些確實是最基本也是最為現實的問題。何況“一鼓足氣,再而衰,三而竭”,在不缺網站但缺少滿意服務的時分,一時難以解決上述瞬間爆發出的問題,很可能大大增加重振旗鼓后再次爭取客戶的難度。其實,類似的問題上海51真品商城的秦海峰總經理同樣問過:建了網站,“采用什么手段增加你網站的流量?”因為,沒有流量,沒有客戶的光顧,沒有訂單,也就意味著前功盡棄。前車之鑒,不可輕視。
說“不是”是因為,網站是互聯網印刷的基礎,“是一個配合商業模式的工具”,而不是全部,“本質是IT技術和印刷數字化在業務承接、內部管控、生產工藝技術等整個商業模式的系統應用。”(池海峰語),沒有關聯配套,同樣難以運作成功。除了最基本的內部運作體系外,如何做到像臺灣健豪一樣,讓為他提供80%業務的中間商與他共享利潤,對中國這樣一個抱著“不患貧而患不均”(論語·季氏之十六)的根深蒂固觀念的民族、對容易接受“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結盟兄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因為投資者不睦最終導致企業翻船的案例實在是太多太多,要處理好這層關系,決不是一件易事。
渠道、設施、工具、基礎
重要節點包括:數據市場化、金融化和商業化,也包括數據生產本身的資源配置。
“互聯網+”目前有哪些成熟的理論呢?互聯網加在旁邊是工具,加在頭上是渠道,加在腳底下是基礎設施。價值鏈產生的每一個環節,創意設計、廣告營銷、零售流通、生產制造、包括物流、金融、IT資源都可以放在互聯網上來做。這是對互聯網比較到位的理解。
最成熟的理論,是幾十年前德魯克寫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現在的理論仍在討論階段,德魯克講了知識經濟與創新是生產力的源泉,DT就是知識資本,創新就是人的資本,偉大的理論都很簡單,市場的原理并未被顛覆。凡是高毛利的產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發起攻擊,比如房地產,服裝,化妝品,凡是沒錢賺的行業,你都可以用互聯網創造毛利,比如農業,教育,醫療,健康等,這“兩個凡是”,是我對互聯網最簡單的理解。贏利在互聯網時代只是一個指標,而不再是生死標準,互聯網時代標準是客戶或粉絲的體驗與價值,不會有贏利這個詞,只有共生與共贏。
信息化,顯然是社會與經濟過程與行為的信息標簽化,本質目前是“分類”,互聯網核心是信息(通過有時稱數據)的資源要素化,換言之用將數據作為生產和產品的本身構成部分。
傳統并不代表被遺棄
結合的核心在商業價值倍增:傳統不加互聯網,接觸客戶成本極高,互聯網不加傳統企業,沒法兌現價值,本質上,傳統與互聯網之間的結合是個利益結合,實現的戰場資本市場與互聯網金融。馬云在德國漢諾威通信和信息技術博覽會上演講時說,互聯網必須找到那個缺失的部分,找到一個方法讓互聯網經濟和實體經濟能夠結合,并把這種結合稱為數據經濟。
產品按照用戶的習慣和需求重新設計,流程再造。互聯網到現在為止還是一個以小微、草根為主的舞臺。平臺小微,平臺個人,是這個時代出現的組織雛形。反倒是大企業、壟斷企業不適應。再小的公司方向對了,做法對了就有生命力,再大的公司方向不對做法不對也沒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東西就是大,沒生命力的東西大也是小。多小的公司都有機會,問題是不是你的產品是從用戶的痛點需求來設計的,同時你用最高效的手段抵達了用戶。
沒有傳統的產業,只有傳統的腦袋。
發展互聯網印刷絕不意味著就是自建商務網站
經過數年的發展,利用互聯網開展印刷經營活動的網站已不在少數。
當然,在互聯網印刷的發展過程中也不乏成仁的先烈,像龍櫻網、涂書網等等,這并非是方向不對,或許是因為時機還不成熟,或許是在資金上遇到了困難。發展互聯網印刷就是“印刷IT”嗎?如果僅是如此,那只不過是把互聯網當作工具,而小米的當家人雷軍說過他在“做卓越(網)之前,(也)認為互聯網是一種工具,之后(我)才明白,互聯網其實是一種觀念。當你把互聯網理解成觀念,你就發現什么都可以是互聯網了。”顯然,把互聯網當作是一種觀念的境界要高于僅是把互聯網當作是一種工具的認識,因為工具可以選擇,而如果是“觀念”上的落后則有可能帶來滅頂之災。為此,印刷必須主動擁抱互聯網,印刷與互聯網的有機融合也必將極大地提升企業的質量。
那發展互聯網印刷是否就是建設一個屬于企業的商務網站呢?答案應該是既“是”又“不是”。
說“是”是因為,互聯網能夠帶給客戶的是便捷、快捷、順暢。應用網絡連接企業與客戶端,加強供需雙方間的交流與溝通是互聯網印刷的題中之意,但就像浙江點陣網總經理池海峰所說,有了網站,又“憑什么讓客戶到你的網站來下單?突然給你新增幾百個幾千個訂單,你該如何處理?質量標準如何建立?糾紛如何處理?”這些確實是最基本也是最為現實的問題。何況“一鼓足氣,再而衰,三而竭”,在不缺網站但缺少滿意服務的時分,一時難以解決上述瞬間爆發出的問題,很可能大大增加重振旗鼓后再次爭取客戶的難度。其實,類似的問題上海51真品商城的秦海峰總經理同樣問過:建了網站,“采用什么手段增加你網站的流量?”因為,沒有流量,沒有客戶的光顧,沒有訂單,也就意味著前功盡棄。前車之鑒,不可輕視。
說“不是”是因為,網站是互聯網印刷的基礎,“是一個配合商業模式的工具”,而不是全部,“本質是IT技術和印刷數字化在業務承接、內部管控、生產工藝技術等整個商業模式的系統應用。”(池海峰語),沒有關聯配套,同樣難以運作成功。除了最基本的內部運作體系外,如何做到像臺灣健豪一樣,讓為他提供80%業務的中間商與他共享利潤,對中國這樣一個抱著“不患貧而患不均”(論語·季氏之十六)的根深蒂固觀念的民族、對容易接受“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的結盟兄弟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因為投資者不睦最終導致企業翻船的案例實在是太多太多,要處理好這層關系,決不是一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