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時至今日,雙十一已然不是第一次了。再往年雙十一雙十二的多次影響之下,就算是經驗之談的理念也已經逐步深入人心。
比比“放血”誰更猛?
有一種情況類似過往的同行競爭,你降價,我也降價,你促銷,我也促銷,一來一回,在產品類似的情況下,就看誰的優惠更能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在今年尤其明顯。
這個放血的角斗場,無疑是手機圈。
與往年的混戰不同,今年阿里與京東都采取了組團作戰。今年8月,阿里攜283億巨資入股蘇寧,昔日敵人成為隊友。隨后京東與騰訊聯手推出“京騰計劃”。騰訊入股京東之后,開放了微信、手Q入口給京東,京東的活躍用戶進入上億級別。兩大“集團軍”在針鋒相對中,保持著天天上頭條的節奏,而當最終的銷售數字揭開之時,這場戰爭可能仍然沒有輸家。比如天貓國際近日首度披露自10月13日至10月31日期間的預售數據,眾多海外大牌在今年預售階段已經超過去年“雙十一”的整體成交額。
但是在熱鬧的背后,諸如價格真真假假,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乃至雙十一本身的逐漸適應,都讓消費者變的更為理性。
無論廣告做得多精彩,各方撕得多賣力,要消費者買賬,成了越來越困難的事。中國社會消費升級的趨勢,則給電商們出了一道新的考題。在過去一年,阿里巴巴的整體增長趨勢在放緩,集市低價模式在當前的消費升級中遭遇困境。
倘若有一天,就算放光了全身的血,也換不來消費者的一番青睞。那電商又該何去何從?問題盡管還未曾出現,帶早做準備,總是好的。
看看大腿有多粗?
電商們抱上了雙十一的大腿,上下游的企業們則抱上了電商的大腿。在雙十一,巨額的快遞包裝消費量至少至今仍是持續的增長著。
有種說法叫“悶聲發大財”,看著電商們賺滿了口袋,印刷包裝行業也是喜聞樂見。我們暫且不算大小,僅僅考慮網民下一張訂單,就意味著至少一個瓦楞紙箱,箱子或快遞包裹上必定有一張快遞單據。以億件計算,“雙十一”這天,打印了億張快遞票據,億個瓦楞紙箱從生產流水線上投放到了市場。而隨著數以億記的包裝仍持續的增長,這幾天內的消費量是巨大的。
若一張快遞公司的單據印刷費用以0.3元/份計算,億份快遞單據則價值3000萬元。這一天,印制順豐、中通、申通、圓通、匯通等快遞公司快遞單據的票據印刷企業著實發了大財。這里暫且還沒有理論計算到紙箱生產企業、標簽印刷、高速打印機設備供應商、耗材供應商等攪和在里面的產值和產能。
相比早幾年的情況,多個乃至太多個包裝集中與一盒的現象自然在不斷好轉,包裝盒由多轉精成為必然,抓住需求的變化動向,盡快,盡可能地跟緊市場的腳步,無疑是印刷包裝行業最需要考慮的點之一。
想想回收有多難?
正如每一個話題的進程一般,從爭議到理性需要時間,而現今來看,長長的七年讓這時間與思考都日趨成熟。
去年今日,對大量快遞包裝箱難被二次利用的情況,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的程會強研究員認為,除了讓市民們養成二次利用習慣外,快遞企業也應建立相應的回收機制,以合理利用資源,免除包裝箱“賣不上價扔掉又可惜”的尷尬局面。
但是想法大家都有,真正有效可行的回收機制仍然沒有個定論才是尷尬的真正問題所在。
在過往的嘗試中,曾嘗試過將裝包裹的包裝袋回收使用,予以回收者一些優惠條件,但包裝袋拆解時太容易損壞,回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期間,德國的回收模式一度進入我們的視野。在德國,包裝物都是帶押金的,但在國內,只有鮮奶和汽水的玻璃瓶子是可以回收的,其余的紙盒等還不夠普遍。
無論是用押金制,還是返還積分、贈送折扣等方式,都是可行的,值得推廣的。最終應該擴大范圍,使回收的行為更加常態化。
比比“放血”誰更猛?
有一種情況類似過往的同行競爭,你降價,我也降價,你促銷,我也促銷,一來一回,在產品類似的情況下,就看誰的優惠更能抓住消費者的眼球,在今年尤其明顯。
這個放血的角斗場,無疑是手機圈。
與往年的混戰不同,今年阿里與京東都采取了組團作戰。今年8月,阿里攜283億巨資入股蘇寧,昔日敵人成為隊友。隨后京東與騰訊聯手推出“京騰計劃”。騰訊入股京東之后,開放了微信、手Q入口給京東,京東的活躍用戶進入上億級別。兩大“集團軍”在針鋒相對中,保持著天天上頭條的節奏,而當最終的銷售數字揭開之時,這場戰爭可能仍然沒有輸家。比如天貓國際近日首度披露自10月13日至10月31日期間的預售數據,眾多海外大牌在今年預售階段已經超過去年“雙十一”的整體成交額。
但是在熱鬧的背后,諸如價格真真假假,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乃至雙十一本身的逐漸適應,都讓消費者變的更為理性。
無論廣告做得多精彩,各方撕得多賣力,要消費者買賬,成了越來越困難的事。中國社會消費升級的趨勢,則給電商們出了一道新的考題。在過去一年,阿里巴巴的整體增長趨勢在放緩,集市低價模式在當前的消費升級中遭遇困境。
倘若有一天,就算放光了全身的血,也換不來消費者的一番青睞。那電商又該何去何從?問題盡管還未曾出現,帶早做準備,總是好的。
看看大腿有多粗?
電商們抱上了雙十一的大腿,上下游的企業們則抱上了電商的大腿。在雙十一,巨額的快遞包裝消費量至少至今仍是持續的增長著。
有種說法叫“悶聲發大財”,看著電商們賺滿了口袋,印刷包裝行業也是喜聞樂見。我們暫且不算大小,僅僅考慮網民下一張訂單,就意味著至少一個瓦楞紙箱,箱子或快遞包裹上必定有一張快遞單據。以億件計算,“雙十一”這天,打印了億張快遞票據,億個瓦楞紙箱從生產流水線上投放到了市場。而隨著數以億記的包裝仍持續的增長,這幾天內的消費量是巨大的。
若一張快遞公司的單據印刷費用以0.3元/份計算,億份快遞單據則價值3000萬元。這一天,印制順豐、中通、申通、圓通、匯通等快遞公司快遞單據的票據印刷企業著實發了大財。這里暫且還沒有理論計算到紙箱生產企業、標簽印刷、高速打印機設備供應商、耗材供應商等攪和在里面的產值和產能。
相比早幾年的情況,多個乃至太多個包裝集中與一盒的現象自然在不斷好轉,包裝盒由多轉精成為必然,抓住需求的變化動向,盡快,盡可能地跟緊市場的腳步,無疑是印刷包裝行業最需要考慮的點之一。
想想回收有多難?
正如每一個話題的進程一般,從爭議到理性需要時間,而現今來看,長長的七年讓這時間與思考都日趨成熟。
去年今日,對大量快遞包裝箱難被二次利用的情況,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的程會強研究員認為,除了讓市民們養成二次利用習慣外,快遞企業也應建立相應的回收機制,以合理利用資源,免除包裝箱“賣不上價扔掉又可惜”的尷尬局面。
但是想法大家都有,真正有效可行的回收機制仍然沒有個定論才是尷尬的真正問題所在。
在過往的嘗試中,曾嘗試過將裝包裹的包裝袋回收使用,予以回收者一些優惠條件,但包裝袋拆解時太容易損壞,回收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期間,德國的回收模式一度進入我們的視野。在德國,包裝物都是帶押金的,但在國內,只有鮮奶和汽水的玻璃瓶子是可以回收的,其余的紙盒等還不夠普遍。
無論是用押金制,還是返還積分、贈送折扣等方式,都是可行的,值得推廣的。最終應該擴大范圍,使回收的行為更加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