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保法實施以后,迅速成了一些地方政府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記者的采訪中,不乏一些人因為環保政策限制了部分“兩高”行業、影響了地方稅收而頗有怨言,也有一些地市因為采取強硬措施治污而被人指責。但是,大量成功的案例足以說明,環保與發展其實并不矛盾,兩者是互相促進的關系。
山東的造紙業,可以說是環保促發展的典型。20世紀八十年代,山東全省有1000多家小造紙廠,當時生產紙漿的原料是秸稈,產生的廢水化學需氧量(COD)非常高。但是,這些沒有經過處理的污水全都直接排放到了河流當中,導致山東境內但凡周邊有造紙廠的河流都被污染,民怨沸騰。
1995年前后,山東省采取了強硬措施,毫不留情地對污染嚴重的小紙廠進行關停。5年時間里,山東省關停造紙廠500多家。隨后,山東省又出臺了比國家標準嚴格數倍的造紙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倒逼造紙行業加大環保投入。排放不達標并且沒能力治污的企業紛紛倒閉或者被兼并,山東省造紙企業數量一路銳減到不足300家。
被關停或倒閉的造紙企業,其實都是各縣的納稅大戶,關停或“逼死”這些企業,也影響了一大批人的就業。但是,山東省嚴厲的治污行動,換來的結果卻是一個行業的欣欣向榮:如今,山東省造紙業的紙和紙板年產量占全國15%以上,經濟效益連續20年位居全國第一,但COD排放量僅占全國造紙行業的5%左右。中國造紙企業前10強中,山東省一度占據半壁江山。
污染治理了,造紙產能比十年前翻了一倍,這樣的結果讓地方政府部門的稅收得到增長,讓有能力治污的企業得到了發展,更讓老百姓得到了綠水青山,無疑是一個多贏的局面。一些企業甚至從造紙污水中找到了生財之道,比如從造紙污水中提取有機質生產化肥等產品。
無論是山東省重拳治理造紙業污染、新環保法重罰排污行為、還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關停排污企業責令限期整改,都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雖然在治污的過程中可能會造成稅收下降、人員失業,但兩害相權取其輕,稅收和就業都存在替代性,而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卻無可替代,如何選擇不言而喻。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當過污染的受害者,從空中的霧霾、地里的“鎘大米”到沿海的赤潮,都曾引發過廣泛的不滿。我們都希望喝安全的水,吃干凈的食物,呼吸沒有霧霾的空氣。將心比心,對于一些地方政府治污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許人們首先應該問問當地老百姓是否愿意。
治污不是為了將企業逼進死胡同,而是倒逼企業綠色發展。如今,粗放式發展早已不適應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在污染中發展也是殺雞取卵之舉。在生態建設面前,我們應當拋開個人、企業甚至一個地區的小算盤,在更大的范圍內做加減法,才能在取舍之間更加明了。
【免責聲明】
1、紙引未來發布此信息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與本平臺網站立場無關。
2、紙引未來不保證該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數據及圖表)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準確性、真實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時性、原創性等。
3、如有侵權請直接與作者聯系或書面發函至本公司轉達,及時給予刪除等處理。
- 下一篇:什么是數位印前技術
- 上一篇:包裝行業真的是潛力無限 各個領域的包裝需求都在漲!